任芷田的“一时” 素元的此时

艺术家 任芷田
艺术在生活里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素元一直在用它和艺术家的项目不断给出丰富的答案。尽管许多第一次去素元看艺术展的观众很容易被他们别致的家具带跑偏。不过,艺术家任芷田似乎并不介意,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作为背景而存在,不要对生活构成干扰,因为艺术和生活本就不是泾渭分明的。

展览现场

《20140802》96x176cm 布面丙烯 2014

展览现场

《201508001》 144x220cm 丝绸、尾气灰 2015
当阳光透过一片特别的《窗帘》洒向室内时,生活与艺术的界限也顺理成章地消解了。其实,《窗帘》并不是真正的窗帘,而是三张布满了小孔的宣纸,四方连续的纹样排列出一组密码——草体文字“我爱你”。素白的纸,淡雅的花纹、隐约的字,在阳光穿透窗帘的那一刹,都成了跳跃于眼帘的音符,潜入到光影谱写的柔情而婉约的曲调之中。任芷田的作品就这样浪漫却不动声色地融入了素元空间……

《窗帘》385x268cm 纸 2020

《窗帘》局部

艺术家任芷田2012年正在创作《精致的伤害》

展览现场

《若存》 90x60cm 布面丙烯 2016
主题“一时”,以一个过去式的时间修辞为展览设定了缓慢而从容的基调。任芷田形容自己是一位“很古老的人”,反对当代用算法来实现一切,而他却不断用感性和直觉的方式来实现自我确认,表达每一个此时此刻的状态。

展览现场

《痕迹书写》111x250cm 纸上丙烯 2018

《痕迹书写》局部

展览现场

《20160115》 直径150cm 布面丙烯 2016

《20160115》局部
含蓄,并不意味着被忽视。有心的观众可以在那些看似“隐身”的作品中发现许多微妙的细节。乍看上去,任芷田的画面并不丰富。他用稀释后的颜料,顺从自己内心的节奏和韵律感,就像自动生成一样,不断让笔尖在纸上留下水渍般的痕迹。有的像石头,有的什么也不像,但密密麻麻组合在一起又像某种神秘的摩斯密码。这些既实在又虚幻的形式恰恰是任芷田所钟情的,它们像某种物质存在后留下的信息的痕迹,也宛若记忆的质感。滤掉了精心的刻意,多了几分禅机的意味。而作为标题的日期则最终将那“一时”牢牢锁定。


《显迹》200x110cm 纸本丙烯 2016

素元的猫咪“蛋黄”成功抢镜

《法常师父,晚安》 45x31.5cm 纸上丙烯 2016
任芷田说自己一直在追问艺术是什么?绘画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决定艺术的魅力?作品《20140806》正是他思考转折的物证。地上摆放的七颗由小到大的石头,又升华了他追问的过程,同时也是他对追问的反思——随着追问逐渐深入,得到的答案就如那些越来越大的石头,既沉重又空洞。这也像和尚问禅,得到的答案永远不是禅,而禅师的“当头棒喝”就如同是对艺术无穷追问的回答。任芷田让一时的领悟充盈为时时刻刻的当下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不吸引眼球,也不诱导智性,旨在巧遇那个“仁者心动”的“笑而不语”。


《20140806》 180x290cm 布面油画 2014

《追问》 装置 2014


《201508005》 100x100cm 丝绸、尾气灰 2015

开幕前,艺术家任芷田在直播平台进行了一场导览。他为观众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是他在大自然中捡到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存在于大自然中或许没有什么特别,但捡它回来源自天然的本能,如同他写的这几个字——“慧眼识之,善缘得之”

德尔文部落,影像,4分11秒,4min11se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