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作者:罗颖、雨菂、晓晨 2020年9月8日 资讯展览

原计划春天的展览由于疫情推迟到秋意渐近时才得以开幕,倒也是一种“春华秋实”的隐喻。吴侬软语、评弹余音、别致园林,在苏州这座充满了文人雅趣的江南小城,向来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一场“文明互融下的新艺术”展览,或许在这样的地方更具有历史与当下、一隅与全球的冲撞感。

“物自在——文明互融下的新艺术”苏州名城艺术馆展览现场
“物自在——文明互融下的新艺术”苏州名城艺术馆展览现场
作为第五届金鸡湖双年展八大主题展之一,“物自在——文明互融下的新艺术”国际艺术展于9月6日在苏州名城艺术馆拉开帷幕。13位艺术家以雕塑、绘画、空间装置、摄影、新媒体VR艺术等媒介诠释、重组与再造了“日常材料”。所谓“物自在”既是指艺术家作品的物质媒介和主题内容的“物性”,也是指艺术家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态度与自我表达。而“自在”也蕴含了对时间恒常的生命体验。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物自在——文明互融下的新艺术”苏州名城艺术馆展览现场
“物自在——文明互融下的新艺术”苏州名城艺术馆展览现场
柳淳风 “物自在——文明互融下的新艺术展”策展人、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
柳淳风 “物自在——文明互融下的新艺术展”策展人、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

“物自在——文明互融下的新艺术”特别邀请了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与地区优秀艺术家的对凝结新时代语境的“物质材料”诠释、重组与再造的最新艺术成果,旨在从艺术本体方法论的层面出发,进而透过各种媒介的艺术创作开启寻找在地文化与全球文化间新对话渠道的社会命题。

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正是在这种全球化的语境中经历着自身的嬗变。在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和全球化的影响下,那些为策略而策略的,形式主义模仿的,民族符号的,以及被高估的浅薄和幼稚的亚文化艺术类型,越来越指向缺乏严肃独立人格和自信的种种表现。

事实上,在自身传统(本土)文化与全球化(泛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指向非两极的、中间的“软”景观,正被全球范围内的许多艺术家所热衷诠释,在视觉表达上展现出一种对“材料”和“物”本体的迷恋。在这种情境中,艺术家们不再纠结于文化间两极化的选择与判断,而是在浓缩时代特征的“物”的世界里逐步获得快乐与自在。
作为当代艺术发展的观察与梳理者,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并不从策略出发,而从审美出发,出逃过分注重梳理潮流特征和语言符号的共性,立足于阐释艺术家感受力与材料(物质)之间的呼应,强化对艺术本质体验的彰显,从审美出发,最终获取学术命题的探讨,以陈述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各国本土文化与全球化语境下泛文化之间的中间文化景观,显现不同文化的并置与交融。
                       
——摘自策展前言

初相

《音乐家阿炳》或许可以视为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向江苏无锡人阿炳致敬的一件作品,也是一件典型的“写意雕塑”——人物造型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神似与形似之间。阿炳的细长造型宛若抑扬顿挫,似一笔而就的书法。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有人曾把彭薇的作品比喻作她自己的“私房作品”,因为这些跃然纸上的图像就像是古代某位大家闺秀或富家妇孺所有。《我就在这》系列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彭薇捡回裁缝邻居扔掉的两个塑料模特,她由此找到了国画依附的新媒介。在创作中,她先把宣纸一层一层地糊在塑料模特的身上,而后戏仿古画,挪用古画里的人物、花草、鸟兽题材,并将之打散、重组、堆叠,画在“纸糊女身”上,等干透后,将整张画取下来,那些千年来只在平面上展示过的国画就融到了凹凸的女人身体上,变成了立体的“麻纸装置”。彭薇说:“不管我画在手上、纸上还是雕塑上,对我来说都是画画。让我挺高兴的一点是,我可能让国画更自由了。”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虽不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但自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张秋实已在苏州工作生活了七年之久。她的作品《幻园——相思未成眠》,以传统文化中的“纸张”作为自然媒材,利用纸与光影的拼接作为艺术呈现的元素,用光照“穿透”形成渐进的语境表达。那些拼接元素在建构一幅“山山水水”中的第二自然时,也利用光影纵横交汇中完成了自我的建构。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张秋实《幻园 - 相思未成眠》 85×85cm 宣纸、LED灯箱 2017
张秋实《幻园 - 相思未成眠》 85×85cm 宣纸、LED灯箱 2017

曹余露的《城》中,金属不锈钢网高低错落地排列成一个群落,正是现代化都市钢铁丛林的缩影。

曹余露《城》40×30×30×3cm 金属网 2016
曹余露《城》40×30×30×3cm 金属网 2016

超空间

作为一位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任哲的画面更像是对他日常工作的一种特别的记录——并非简单地摄取自然的片段,而是对“画中画”的再探索。将自己对于艺术史的见解叠加于美术馆的空间假设之中,用不同的环境唤起对于艺术作品的新释读,而空间中的美术作品的并置亦形成一个新的对话空间。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任哲 《美术馆 - 2》 80×100cm 布面油画 2018
任哲 《美术馆 - 2》 80×100cm 布面油画 2018
苑瑗是一位用颜色交流的艺术家,用颜色变化来分割画面也成为她的风格化语言。她在网络上筛选、截取了她认为最突出女性身份的局部进行再次构图和创作。比如在《托下巴肖像》系列作品中,通过一根手指的翘动和瞬间的律动就能了解那些“缺席的女孩”。托下巴的这个细微动作在画面中成为“主体”,“动作”成为人们凝视的中心点。她不深挖现实,讨论的都是绘画本身。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苑瑗《托下巴肖像》 尺寸可变 布面油画 2019–2020
苑瑗《托下巴肖像》 尺寸可变 布面油画 2019–2020
苑媛2020年新作《葡萄》(左),以及《通道》系列(右)
苑媛2020年新作《葡萄》(左),以及《通道》系列(右)

蒂亚戈·巴布缇斯塔是一位来自葡萄牙的80后艺术家。他的创作有三要素:风景、废墟、建筑物,共同服务于人物形象的表达,浓郁的电影元素图像扑面而来。现实与想象的叠加、真实与荒诞的交织,为他的作品蒙上一层卡夫卡式的离奇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幅画都像是其他叙事谱系中的某个叙事瞬间。

蒂亚戈·巴布缇斯塔 《马路对面》 70.5×52.5cm 木板油画 2015
蒂亚戈·巴布缇斯塔 《马路对面》 70.5×52.5cm 木板油画 2015

在看到《弹棉花》时,令人联想到的不只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还有北京春天四处弥漫的杨絮。空间设计师身份的高晨莹用竹管、棉花在展厅一隅营造出人工棉絮,用游戏当作包装纸,折射出她对环境问题的隐忧。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高晨莹《弹棉花》尺寸可变 互动装置 2020
高晨莹《弹棉花》尺寸可变 互动装置 2020

多极

曾赢得过“时尚教母”称谓的黄薇以跨领域艺术家身份参与了本次展览。
作品《四季》以不同色彩的丝线作为基本元素的装置艺术作品,它由中国传统非遗工艺所制作的流苏组成,而这些流苏既构成一个步步换景、色彩斑斓的视觉想象世界,同时也搭建起一条由彩色丝线流苏组成的时空隧道。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黄薇《四季》 尺寸可变 丝线、木棍 2017
黄薇《四季》 尺寸可变 丝线、木棍 2017

从空白画布上与观众交换的小格子的图像来看,苏州的观众似乎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感情。这份意外的惊喜或许是艺术家在第二次实施《盲盒J》时(第一次实施是在2019年北京798艺术区)未曾想到的。王礼军用平时做雕塑剩余的木头块材料,做成了现代主义风格的抽象小雕塑,装入到240个纸盒中,对应空白画布上240个方格。观众挑选一个颜色,自己涂抹一个方格就可以带走一个盲盒。艺术家花一个小时将原本作品的“剔除物”做成新的作品,而观众只需一分钟涂一个方格就可以将其拿走。在这样的互动参与中,艺术家完成了与观众的的对话与价值转换。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王礼军《盲盒J》尺寸可变 木块、画布 2019-2020
王礼军《盲盒J》尺寸可变 木块、画布 2019-2020
纪嘉良生于新加坡,1993年只身到东京留学,1997年取得School of Visual Arts摄影学士学位,是国际著名影像艺术家和全球范围内顶级媒介的首席摄影师。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纪嘉良《文化漫步——北京》尺寸可变 摄影 
纪嘉良《文化漫步——北京》尺寸可变 摄影 
早在短视频流行之前,韩娅娟就已专注于VR视频创作了。她在新的工作阶段里以影像、装置、纸上作品展示了一个失眠者之家,一个未来虚拟世界的记忆宫。一贯的悬而未决,无权审判,参与游戏,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冲突和张力被巧妙地掩映在她擅用的优雅之下,以一种入世的心态加入到这个时间博奕之中。
这届金鸡湖双年展,我们先看完了八分之一
韩娅娟《失眠者之家》50×40cm 虚拟现实VR 2018
韩娅娟《失眠者之家》50×40cm 虚拟现实VR 2018
拉比亚·纳赛尔来自巴基斯担,作品《房间》是一个57秒的影像作品,展示了纸做的房子一层层地被打开,又一层层合上的过程。艺术家在作品中试图打破房子在人们心中固有的稳定概念与恒长意义,利用纸的材质体现房子本质上的脆弱性,利用层层打开与合上的动作体现出房子作为不动产的潜在变动性,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世事无常。
拉比亚·纳赛尔《房间》 尺寸可变 动态视频 2005
拉比亚·纳赛尔《房间》 尺寸可变 动态视频 2005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