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气”也可以匠心独运
本来是一个关于“传统语言转换”的课题,却让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四位艺术家找到了将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亮点,体验了做匠人的感觉。而随着作品的不断推出,策展人吕胜中认为“这是一种艺术的新气候”。这次展览也算是实验艺术系第一次对形成自我体系的艺术家进行梳理的系统性展览。
此次在前波画廊“匠气”展览中出现的主人公李洪波、魏明、王雷、叶森已经被很多人称为“四大匠”,吕胜中认为这是一种褒奖,同时也给他们做了准确的定位:“洪波——尽精微,致广大,纸葫芦拉花匠。魏明——碎岁平,粘年安,破器物修补匠。王雷——化腐朽,为神奇,手纸巾织衣匠。叶森——死变活,硬变软,锁链子雕木匠。”
李洪波的纸拉花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端午节民俗手工艺“纸葫芦”,较为写实的人物塑像却可以无限舒展,同时也暗喻现代人日益扩大的欲望。纸张的延续性是他重要的表达元素。
魏明侧重于传统文物修复的探究,他的作品灵感来自锔匠。在过去物质不丰富的年代,硬质物品如瓷碗水缸等日常用品如果遭到损坏,想再次利用就需要锔匠用铁质或铜质的锯丁顺着裂纹均匀地排列,将碎片复原。“破镜重圆”说的就是锔匠的手艺。这种缝合后带着锯丁的物品容易唤起人们对它进行重新的定位及思考。
王雷的编织命题也是用纸为媒,进行古装的制作。材料多为书籍、报纸,成衣之后,这些被重新组合的文字信息暗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新闻的不同采纳方式。
叶森是一个木匠,他的作品立意是“分析”。他将一段完整的原木在没有任何切割和分裂的前提下,将原木层层展开,形成相互连接的锁链,木墩,木椅。在材料的选用上,他选择了鸡翅木,深色的木纹容易让人产生金属的错觉,这种错觉也会在意识到是木头之后对时间的厚重心生敬佩。
如此看来,“匠气”这个词其实并不是贬义,它更强调了工匠们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形成的娴熟的手艺,与当代艺术结合之后我们却看到了就是在这种娴熟之后用来形容褒义的“匠心独运”。正像吕胜中说的“我赞美当前的匠气,我更期待将来的大匠气”。
李洪波的纸拉花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端午节民俗手工艺“纸葫芦”,较为写实的人物塑像却可以无限舒展,同时也暗喻现代人日益扩大的欲望。纸张的延续性是他重要的表达元素。
魏明侧重于传统文物修复的探究,他的作品灵感来自锔匠。在过去物质不丰富的年代,硬质物品如瓷碗水缸等日常用品如果遭到损坏,想再次利用就需要锔匠用铁质或铜质的锯丁顺着裂纹均匀地排列,将碎片复原。“破镜重圆”说的就是锔匠的手艺。这种缝合后带着锯丁的物品容易唤起人们对它进行重新的定位及思考。
王雷的编织命题也是用纸为媒,进行古装的制作。材料多为书籍、报纸,成衣之后,这些被重新组合的文字信息暗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新闻的不同采纳方式。
叶森是一个木匠,他的作品立意是“分析”。他将一段完整的原木在没有任何切割和分裂的前提下,将原木层层展开,形成相互连接的锁链,木墩,木椅。在材料的选用上,他选择了鸡翅木,深色的木纹容易让人产生金属的错觉,这种错觉也会在意识到是木头之后对时间的厚重心生敬佩。
如此看来,“匠气”这个词其实并不是贬义,它更强调了工匠们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形成的娴熟的手艺,与当代艺术结合之后我们却看到了就是在这种娴熟之后用来形容褒义的“匠心独运”。正像吕胜中说的“我赞美当前的匠气,我更期待将来的大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