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见血”木雕群展 首次亮相季节

作者:胡婷婷 2014年4月27日 资讯展览
季节画廊负责人凡益与艺术家们合影
季节画廊负责人凡益与艺术家们合影
4月26日,季节画廊推出首次木雕作品群展“刀刀见血”,黄智涛、刘恺、马文甲、屈峰、任俊华、王国强、袁佳、张可欣这八位来自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他们延续着与木头对话的传统,雕刻着自己对于当代木雕发展的思考与艺术人士的体悟。在这种日益被人们注重的环保材料中,探索着当代木雕的新方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来自山东的任俊华,用熏蒸后的椴木作为制作原料,一来是为了防止木材自然地开裂,二是与其表达平安、恬静的作品语言有关。任俊华带来了一系列与基督信仰有关联的木雕题材,唱诗班的组合、一对被祝福的新人、牧师给予洗礼的瞬间、两位怀孕的女人等。清晰可见的刀法,正如刚作完块面分割的素描绘画。“当你从细节里面找不到内容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会放在整体的外形上了。”任俊华刻意弱化其技法,强化作品整体诗意的传达才是他的用意所在。
任俊华 《诗班》 63x29x41cm  椴木 2014
任俊华 《诗班》 63x29x41cm  椴木 2014
王国强这位80后青年艺术家,当聊起为何选择木头这种材质作为其艺术表现形式时,王国强仅用顺理成章来形容,因为大学时期师从导师孙家钵教授,他的作品以木雕为主。自2008年毕业至今,他一直不断地在寻找着自己的木雕语言。这次展出四件围绕女性主题的最新作品,是他经历了反复的失败,重来和修改的过程而形成的。其中一件值得关注的作品,身穿淡蓝色上衣的半身像木雕女子,则是王国强太太。据王透露,在制作这件的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头发后面的位置被虫蛀掏空了一个洞。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他必须将其填补起来。灵机一动的王在密封前往这意外之洞里放进了一张对她倾诉的小纸条。他希望里面内容永远的藏进这件作品之中,好似他的作品一样沉稳细腻,引人无限遐想。
王国强献给妻子的作品(右)
王国强献给妻子的作品(右)
王国强  《小辫》 56x50x25cm  香樟木雕塑  2014
王国强  《小辫》 56x50x25cm  香樟木雕塑  2014
其中两件竖长条型的男子木雕作品则来自于黑龙江的黄智涛。其作品结合感性的人物造型和理性的木雕手法,力图在作品当中最大限度的接近中国传统绘画语言所表达的张力。黄智涛解释着拉长的身形并非自己有意而为之,而是木材最大直径仅有45公分的客观原因,去掉外皮和修饰的部分,可利用深度则很有限。保留木材自然开裂的痕迹,铅芯赋予的发色并无刻意地回避材料的粗糙,细腻的刀法,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塑着木材的新生命。
黄智涛 《双男子》 210x30x40cm  204x37x40cm  木雕  2013-2014
黄智涛 《双男子》 210x30x40cm  204x37x40cm  木雕  2013-2014
来自沈阳的马文甲,犹如一位大男孩一样侃侃而谈自己修身养性的创作过程。他说:“木头就是树的尸体。”透过自己的双手他希望能够再次赋予逝去的木头以生命力。于是在他作品里面,你会看到以不同数量和形状的眼睛出现在每件作品里。一双双眼睛除了画龙点睛的意味,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延伸作品背后的想象空间。马文甲细腻的写实功底,准确无误的雕刻技术为木雕这项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随处可见的牛皮纸盒、文件袋,甚至是褶皱的白纸都能转换成木雕的形式,惟妙惟肖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马文甲《回》 木雕  2013-2014
马文甲《回》 木雕  2013-2014
接下来还有刘凯、张可欣、屈峰和袁佳的作品同样出于对材料属性的执着,以刀斧锯凿为具,在汗水的流淌中将所要表现的形象从一块原生态的木头中逐渐剥离出来的过程一直延续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加强、艺术逐渐剥离了各种其他功能而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存在。思想的进步,促使了艺术形态的多元化。个体表达的自由,催生了艺术语言的多样性。面对今天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的木雕,面临着巨大地挑战。
袁佳 《我想飞》 100x150x200cm  木雕  2013
袁佳 《我想飞》 100x150x200cm  木雕  2013
季节画廊的负责人则告知她们是在没有任何此类木雕规模展览的借鉴前提下,为寻找“刀刀见血”里的这些富有血性的,赋予这个拥有古老历史的材质以时代觉醒和开创艺术认知体悟的艺术家们,是一件极具挑战的过程。季节寄予在未来的展览中继续推动木雕传承与创新的平台,支持更多在这个领域默默付出的艺术家们以展示的机会。

这场不可多得的木雕群展将延续至5月31日。

相关空间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