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呐喊》的蒙克展依然精彩
资料来源 www.reuters.com
6月28日,“爱德华•蒙克:现代之眼”(Edvard Munch: The Modern Eye)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拉开序幕,然而对于本次展览,有质疑提出:“你们如何在没有世界著名的《呐喊》的情况下举办蒙克的展览?”的确,拥有四个版本、其中三个版本被保存于美术馆、第四个版本刚刚于苏富比拍卖中售出的《呐喊》显然无法参与这次蒙克作品展。
但是,伦敦泰特美术馆显然巧妙地避开了这一不利因素,而将展览中心转移为蒙克的整个艺术生涯。“一般的想法都是希望举办一场没有重要作品被遗漏的展览,而我们却恰恰远离这一想法中”,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尼古拉斯•卡利南(Nicholas Cullinan)解释说。
在拥有60幅绘画和50幅摄影的“爱德华•蒙克:现代之眼”预展现场,卡利南向路透社(Reuters)记者表示:“类似悲剧、失败、恐惧等词语时常围绕着蒙克,正确但并不准确。”而在展览前言中,卡利南也提到“将蒙克描述为创作了孤立的、精神异常的《呐喊》,焦虑的、徘徊的挪威艺术家是一种陈词滥调”。事实上,蒙克是一位关注摄影和电影制作的艺术家,而这些爱好帮助他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除此之外,蒙克还在创作中关注时下新闻大事。卡利南认为应该如实描绘蒙克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客观情况。
进入20世纪以后,蒙克创作的作品数量占据了他一生的75%,而包括早期版本的《呐喊》、《圣母玛利亚》(Madonna)、《吸血鬼》(Vampire)等作品则是创作于19世纪晚期,并可以从中看到蒙克的确完全与那个时代吻合。
蒙克于1882年创作的一张自画像显示了熟练的艺术技巧和传统表达,但20年后,蒙克却创作了一幅木刻版画——一张布满伤口的自画像脸。蒙克并不反对对同一题材的反复使用,也不反对为了藏家、展览而创作商业绘画。
于是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中可以看到,1893年的《吸血鬼》与1916年的《森林中的吸血鬼》(Vampire in the Forest)一脉相承;描述儿时记忆的《病儿》(The Sick Child)题材在蒙克的一生中被使用了许多次。蒙克评论自己的这一行为是“贩售复制品的绘画工厂”,但又同时辩称“在这一方式中也存在进步,因为每一幅作品都不一样。”
展览同时还一段1927年的5分钟电影,这段电影记录了当时的街景、地貌、艺术家及其朋友。在摄影和电影技术的使用中能够清晰的看到蒙克绘画的方式,例如在《回家路上的工人》(Workers on Their Way Home)所使用的夸张的透视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屡见不鲜。
同时展出的还有蒙克1917年创作的《奥斯陆恐慌》(Panic in Oslo),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安动荡;1929年的《死刑》(Execution)描述了士兵向没有武器的平民冷血射杀。
在展览的最后一个房间中展示的是一系列蒙克的自画像,展现了他面对身体衰退时依然顽强的精神。在1923年的《夜晚流浪者》(The Night Wanderer)中,蒙克将自己描绘为憔悴的、类似幽灵的失眠症患者游走于夜色中。1944年1月23日蒙克去世。
尽管没有《呐喊》,没有情绪的高潮,但跨越蒙克一生的艺术生涯得到了完整体现,同时也为公众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更加客观的蒙克。
6月28日,“爱德华•蒙克:现代之眼”(Edvard Munch: The Modern Eye)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拉开序幕,然而对于本次展览,有质疑提出:“你们如何在没有世界著名的《呐喊》的情况下举办蒙克的展览?”的确,拥有四个版本、其中三个版本被保存于美术馆、第四个版本刚刚于苏富比拍卖中售出的《呐喊》显然无法参与这次蒙克作品展。
但是,伦敦泰特美术馆显然巧妙地避开了这一不利因素,而将展览中心转移为蒙克的整个艺术生涯。“一般的想法都是希望举办一场没有重要作品被遗漏的展览,而我们却恰恰远离这一想法中”,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尼古拉斯•卡利南(Nicholas Cullinan)解释说。
在拥有60幅绘画和50幅摄影的“爱德华•蒙克:现代之眼”预展现场,卡利南向路透社(Reuters)记者表示:“类似悲剧、失败、恐惧等词语时常围绕着蒙克,正确但并不准确。”而在展览前言中,卡利南也提到“将蒙克描述为创作了孤立的、精神异常的《呐喊》,焦虑的、徘徊的挪威艺术家是一种陈词滥调”。事实上,蒙克是一位关注摄影和电影制作的艺术家,而这些爱好帮助他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除此之外,蒙克还在创作中关注时下新闻大事。卡利南认为应该如实描绘蒙克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客观情况。
进入20世纪以后,蒙克创作的作品数量占据了他一生的75%,而包括早期版本的《呐喊》、《圣母玛利亚》(Madonna)、《吸血鬼》(Vampire)等作品则是创作于19世纪晚期,并可以从中看到蒙克的确完全与那个时代吻合。
蒙克于1882年创作的一张自画像显示了熟练的艺术技巧和传统表达,但20年后,蒙克却创作了一幅木刻版画——一张布满伤口的自画像脸。蒙克并不反对对同一题材的反复使用,也不反对为了藏家、展览而创作商业绘画。
于是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中可以看到,1893年的《吸血鬼》与1916年的《森林中的吸血鬼》(Vampire in the Forest)一脉相承;描述儿时记忆的《病儿》(The Sick Child)题材在蒙克的一生中被使用了许多次。蒙克评论自己的这一行为是“贩售复制品的绘画工厂”,但又同时辩称“在这一方式中也存在进步,因为每一幅作品都不一样。”
展览同时还一段1927年的5分钟电影,这段电影记录了当时的街景、地貌、艺术家及其朋友。在摄影和电影技术的使用中能够清晰的看到蒙克绘画的方式,例如在《回家路上的工人》(Workers on Their Way Home)所使用的夸张的透视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屡见不鲜。
同时展出的还有蒙克1917年创作的《奥斯陆恐慌》(Panic in Oslo),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安动荡;1929年的《死刑》(Execution)描述了士兵向没有武器的平民冷血射杀。
在展览的最后一个房间中展示的是一系列蒙克的自画像,展现了他面对身体衰退时依然顽强的精神。在1923年的《夜晚流浪者》(The Night Wanderer)中,蒙克将自己描绘为憔悴的、类似幽灵的失眠症患者游走于夜色中。1944年1月23日蒙克去世。
尽管没有《呐喊》,没有情绪的高潮,但跨越蒙克一生的艺术生涯得到了完整体现,同时也为公众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更加客观的蒙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