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在空间 藏家许良科的“事在人为”

作者:廖冬云 来源: hiart.cn 2012年6月20日 资讯事件
对圈内主推年轻艺术家的那些画廊来说,许良科可算是个老朋友。他几乎每月会到北京一次,逛逛798,遇见合适的作品就带回家。许良科说自己从2006年开始段段续续地做收藏,买作品就是凭借个人趣味,看自己的感觉,市场啥的他并不太关注,不过他倒是有自己信赖的画廊,常去的主要是站台中国、博而励、星空间等。
而当收藏的作品累积到三、五十件之后,他觉得作品搁家里堆着过于奇怪,就一门心思想要有一个存放、展示的空间。于是,很无意地,就有了现在位于上海111创意园区的“视在空间”。
那么,藏家许良科要转向做画廊?答案是肯定的。无心插柳之后就想着要柳成荫,运动员出身的许良科有一股倔气,他说自己打算要做画廊时管行业内的朋友包括一些做画廊的都问了一圈,几乎所有人都告诉他,“做画廊必死无疑,纯粹是烧钱”。但,他不服气。
被这么一激,原本只是想做个展示交流空间的他索性就行动起来了。到目前为止,画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两次展览,且销售都还不错。画廊负责人杜竞告诉笔者,两次展览上余果的作品都被全部收藏了,其他艺术家作品也有陆续被收藏。她透露,老板许良科之前行业经验积攒的人脉为画廊带来不少生意。
和许良科的收藏品味比较一致,视在空间的经营也会以挖掘和推广年轻艺术家为主。许良科说自己资金也有限,而且就是挺喜欢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他表示自己就算办画廊了,也依旧会去别的画廊买作品,巩固自己的收藏,而自己空间的展览更不用说,相当一部分的作品他都会自己收藏。
对于视在空间未来的发展,他想的就是“事在人为”。就像当初给画廊取名“视在”一样,谐音即“事在人为”,而“视”则是指“视觉”,另外,他本人喜欢哲学,“在”字有某种哲学意味。简单的愿望就是期望能够给年轻艺术家带来更多的展示机会,也让艺术爱好者们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到艺术品。而若能够偶然”造星”,对他而言,可算作一种追求。“一开始纯粹是有趣,就买了,一方面算作一种对年轻艺术家的扶持,另一方面,能够很早的时候在一个艺术家年轻的时候就买到他的作品,哪一天他成名了,那种感觉还是很棒的。”
不过,目前的两次展览都只是就展览合作,画廊还未有签约代理的艺术家。许良科表示自己有这个打算,但他觉得画廊还处在摸索期,尚未做出什么事情,需要时间先把自己做好。现在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将工作重心转向画廊,之前的影视投资他已不再主动去参与,建筑设计公司方面也是其他人在打理。许良科说:“以后是要专注做画廊,因为人只有专注做一件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