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美术馆,总是让人想不到……
美术馆如人,无论是情绪抑或性格,都有很多面。面与面之或者有些无形的牵连,或者看似截然不同,但组合起来,反而呈现出一种真实而鲜活的面貌。
在“姜思达·爱我”这个私人感性色彩极强的展览结束后,X美术馆又推出了挪威/德国“80后”艺术家英格夫·霍伦(Yngve Holen)的个展“异物碎片”,科技、理性、冷感,与当下社会的关键议题紧密相连:消费文化、环保、科技、社交媒体、身体肌理……







建筑与雕塑专业的教育背景让霍伦对于新技术与材料的运用游刃有余,3D打印、三维扫描、人工智能机器人、碳纤维、环保清漆、青铜、车前灯、玻璃、地毯、塑料……每一系列都“披着不同的外衣”,但究其精神内核,是对当代生活的反思,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映射,如同温柔的刺。
英格夫·霍伦的作品不局限在个人的感性思绪中,而是如同微型百科全书般涵盖今日世界的种种面貌。作品本身带有的工业感与科技感也与时代趋势相协调,视觉上的“喧哗”与“热闹”背后折射出的是艺术家的冷静思索与温和讽刺。也许有人会认为霍伦的艺术有“政治正确”的意味,抑或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但对问题本身的关注已难能可贵。

65x33x27cm

1010x270x29cm




53x45x14cm
与“异物碎片”展览同时开幕的,是由美国独立策展人克里斯·夏普(Chris Sharp)策划的小尺幅绘画群展“微妙之间”,数十件如书本甚至巴掌大的作品置于白墙上,形成一道特殊的细腻景观。





因为作品尺幅小,所以需要靠近观看,距离缩短之后,无数细节映入眼帘,这时会突然理解展览标题——“微妙之间”的含义。
“作品一定越大越好吗”?这是克里斯·夏普通过展览抛给我们的问题,面对当下大装置盛行的潮流,“微妙之间”是一个别样的回答,更妙的是,它用切实的行动践行了“环保”—显然,无论从画材和画具的角度,小尺幅作品无疑更加节省材料,比那些空谈环保却消耗大量物质的作品相比,“微妙之间”中的作品显得朴素而务实。





“异物碎片”与“微妙之间”如同一对反义词,体现了科技与传统、炫目与朴实之间的有趣张力,也展现了X美术馆艺术品味上的多元,遗憾是未见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许美术馆在展览布局上还有其他的考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