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风,也不负艺术,祝大年写生与造型研究展开幕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长河中,诞生过无数星光熠熠的名字。祝大年(1916-1995)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在他的学习、创作、艺术教育生涯中,经历了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三所中国美术教育高等学府,对新中国美术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美术史大家,留给后人的依然有很多的研究、学习空间。4月10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凹凸空间开幕的“春风不负趁花期——祝大年写生与造型研究展”,就是一次近距离认识祝大年的机会。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由冯兮策划,标题取自宋代词人晏几道所写《采桑子》中的“春风不负年年信,长趁花期”,对祝大年基于写生的创作进行“对景写生”和“对物写生”两条线索的梳理。在冯兮看来,祝大年的“对景写生”,是漫步在“写实自然”和“创造自然”的两条路径当中;而“对物写生”则是以祝大年编写的《静物装饰画课教案》为基础入手,从教案中整理出三个不同阶段的写生方法,分为三个星期的教学方式示范,以递进式的学习方法,将祝大年的静物写生,从教学到实践,进行研究性的呈现。

《玉兰花开》164.5×327cm 纸本设色 1980年代

《孔雀》 87.5×102cm 纸本设色 1993年

《海棠》38×38.5cm 纸本设色 1980年代

《月下人家》82.5×90cm 纸本设色 1980年代

《香蕉》39×39cm 纸本设色 1980年代
展览的协办方势象艺术中心创始人李大钧曾在过去十余年中多次举办或参与过祝大年的展览,在他看来,“祝大年既继承了中国最好的文脉的传统,同时也隶属在20世纪这一最重要的历史时期,祝先生创造了独具个性的、他自己的艺术。祝先生选择了现代主义这样一个观念和立场,他不是传统的艺术,他是那个时代的艺术。而且是和世界同时期的艺术,可以进行同步对比,同步融合的艺术……祝大年先生创造了他独具个性的,他自己的艺术。”

《兰花》39×54cm 纸本钢笔 1980年代

《牡丹》39.5×39cm 钢笔赋彩 1980年代

《水仙花》72×72cm 纸本设色 1992年

《令箭荷花》39.5×39.5cm 纸本设色 1980年代
开幕当天,祝大年的家属也专程来到了活动现场,祝大年的长子祝重寿表示,这次展览的作品很多是首次展出。在开幕仪式之后,李大钧与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策展人冯兮就祝大年的绘画风格和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对谈。卢迎华回顾了1970年代以来的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同时强调了当大家在看祝大年的画时,需要了解的不仅是形式美,还应该关注其中人文精神的支撑。李大钧也强调祝大年的重要性尚未广为人知,他和他的老师林风眠和吴大羽,是把美放到一个崇高、卓越的位置上。

对谈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