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图在此重要吗?Wind of Change实现艺术、观者和空间的对话
由关棋策展的展览“Wind of Change”于9月25日亮相“HARMAY话梅”。展览展出了范晓妍、王羊和朱渔三位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以对艺术家个体的自我意识与美感的呈现,实现艺术、观者和空间之间的流动对话。除此之外,这个展览还以一种非常态的方式真实纪录着艺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语境下呈现的艺术本质,反映了不同时空下个体的艺术观念、价值观和实践经历的变化。

由关棋策展的展览“Wind of Change”于9月25日亮相“HARMAY话梅”
正如书籍可以缀点房间,艺术也可以成为主体的装饰。艺术类行为和对于艺术形式的模仿,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区分商业产品。相同逻辑下,个体身份可以被用同样的形式包装和销售。那么在这样的情境中,意图在此处还重要吗?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可能不再只是一个纯粹的个体,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代表和视觉品牌,或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商业化产品。因此,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艺术是不能用于商业背景时,一种新的方式、新的生产目标、新变革的可能性以及新的文化生活精神才有可能会出现。

朱渔作品“铁补充”系列

朱渔作品“铁补充”系列
“铁补充”系列作品是朱渔对秩序、逻辑和规律以及自身与秩序的关系的思考。她选用钢板原料进行刮划或切割,以探索金属的内在品质。虽然这种金属处理方式可能是有序的或重复的,但最终的结果往往超出了她的控制:作品本身的呈现效果以及作品对于光线的响应;同样地,观者对于这个系列艺术作品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欣赏作品时的所遇到的光线。《如醉初醒》更多地反映了范晓妍个体的生活信念和艺术理念。她熟练地运用多种媒介和技术,在柔和的线条中演绎自由奔放的生命力。范晓妍捕捉事物本质的强大能力表现在她对于工具和材料的使用与把握上已经炉火纯青。《哪儿都没有陆地》是王羊创作的一个特定场域装置。通过将绘画、雕塑和仪式组合在一起,王羊尝试理解当代个体能动性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和物件来构建个体身份?这种主观构建与飞速变化的通俗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在使用什么频率互动着?被设计后的身份与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范晓妍2011年作品《如醉初醒》

王羊作品《哪都没有陆地》局部
艺术家通过装置、雕塑和绘画等艺术媒介展开了一场和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的交流。事实上,观看观众对于艺术的不同反应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这一反应所代表的文化意义非常值得仔细研究。理想情况下,艺术应该勾起观者的好奇之心,引发他们的一系列思考,包括对艺术家的猜测,这些都是诸多能够帮助公众理解艺术的社会功能中的重要问题。艺术可以代表现实生活本身吗?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只有“形式”是永恒不变的,根据柏拉图的说法,我们的世界“是一种幻觉,是一系列纯粹表象的集合,就像镜中的反射或墙上的阴影一样”。而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却认为,“艺术不仅是对自然现实的模仿,而且还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补充,它崛起于自然之侧,为的是超越自然。”

王羊2019年作品《怎样收养一座城市?》

王羊2018年作品《你是我整个的其他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