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很值得,一位90岁雕塑老炮在星空间的首次画廊个展
4月10日,由刘鼎策划的刘焕章个展“人间”在星空间开幕。




展览现场
刘焕章生于1930年,高中时期跟随故宫篆刻名家金禹民学习篆刻及印钮雕刻艺术,195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雕塑,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雕塑家。彼时他既配合政治运动完成了一系列主题创作任务,也在个人雕塑创作上进行了探索。

刘焕章在个展“人间”开幕式现场,星空间


拙朴的动物们
1960年代前后,刘焕章在考察了中国多个石窟后,借鉴中国传统宗教雕塑的造型手法创作了一系列木雕和石雕作品,力求在形式上摆脱一度占主导性的苏派的自然主义手法的影响。其创作于1961年的《少女》,更是在艺术界引起了轰动。据策展人刘鼎介绍,这件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刘焕章在雕塑创作语言上含蓄和婉约的风格。

《猫头鹰》 24×12×12cm 花岗石 1979

《夜》 32×42×22cm 石 1986
文革结束后,刘焕章迎来了创作上的第二次高潮,并爆发了惊人的创作生命力。1981年,他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展,展出了372件小型雕塑作品。在此次展览之后,他的创作逐渐转向了洗练与古拙。刘焕章开始在创作中尽量使用大的块面、大的线条,注重体积,从形体、块面、线到表现的内容,都避免过于追求完美。这些其创作转变后的作品,也在他于1989年2月第二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中展出。2016年,年近90岁高龄的刘焕章第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展。迄今为止,他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三次个展,他也是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雕塑艺术家。此前他的展览均在美术馆,这次星空间的展览,也是这位老一代雕塑艺术家首次在画廊举办个人展览。

《新梳子》 42×16×18cm 木 1981

《小春》 22×16×15cm 黑玉 1981

《心事》 56×35×25cm 花岗岩 1999

《又添新愁》 46×34×28cm 砂石 1989
此次在星空间的展览,主要展出了他在1980年代的动物和人物雕塑,展现了他于在硬质材料上随形塑像的能力。他以拙朴而温情的手法,雕刻了一系列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动物、人物形象。作品中蕴含的对世间万物的关注,正是展览主题“人间”的来源。

《风》 12x24x10cm 南斯拉夫钟乳石 1988

《仰头少女》 13×19×18cm 铜 1978

《猞猁》 16×40×10cm 木 1979
展览将持续至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