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投影”回到投影之前,中国录像装置的初始
“反投影:中国早期录像艺术中的媒体雕塑”是在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推出的研究项目“影像研究计划”下所策划的第一个展览,由艺术与电影研究者、策展人杨北辰策划,共展出6位艺术家的8件录像作品。研究项目将持续三年。



展览现场
面对当下的投影技术的全面引用,回顾九十年代的机器与录像组合的模式。展出的作品都颇具观念性,早期的录像作品不同于现在的投影方式放映,用电视机来呈现,但是部分作品并没有与电视这种物质发生关系,换用投影来呈现或许也是可以的。而有些作品使用电视来呈现则显得更具空间感与物质性,成为了一件录像装置作品,不仅仅是录像,录像是其中一部分。

张培力 “作业一号” 6频12画面录像装置 1992

胡介鸣 “家?”录像装置 木门、监视器、播放器、灯 1998

胡介鸣“家?”局部
其中艺术家为了试验录像艺术这种媒介的更多可能性,还使用一些其他物质与放映装置所结合,使得作品更具丰富性与趣味性。比如艺术家杨振中的作品“鱼缸”,将三台电视机摞起来放在注满水的鱼缸之中,倒着的嘴中不断的说“我不是一只鱼”、艺术家陈绍雄将三台电视机、一杆玩具枪和一个类似跷跷板的支架组合放在一起,跷跷板上的电视录像模拟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状态拍摄,而中间一台画面随着枪声不断出现see和saw字样、张培力作品“聚焦”一字排开8台电视,每个电视呈现的录像都是上一个录像的放大再录制。这些作品不光是录像,在图像、装置和观看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杨振中 “鱼缸” 多路视频 三台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只玻璃水缸,2.5x2.5cm方钢 1996

杨振中“鱼缸”局部

张培力 “焦距” 8频8画面录像装置 有声,彩色 1996
当然,使用电视作为录像艺术的载体或许是因为当时资金和先进技术的缺失。当时国内几乎没有投影仪这种先进设备,但王功新1996年展出的“婴语”便是使用由艺术家亲自从美国背回来的投影仪投放,这也是国内第一件投影作品。

朱加 “刻意的重复” 单路视频,彩色,无声 1997

王功新 “婴语” 影像录像装置 铁床,牛奶,录像带,投影仪 1996
在国内录像艺术兴起的时候,这批艺术家使用录像、电视作为媒介的组合创作出了一批作品,探索这种方式的各种可能性。但这种形式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由于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依托于技术手段的作品迟早会被淘汰。投影的兴起虽然可能缺少了早期电视录像所具有的空间性与物质性,但或许是更为纯粹的影像作品,而不是一种装置影像的结合体。

陈绍雄 “跷跷板” 三频录像装置 尺寸可变 1994

陈绍雄 “跷跷板”局部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