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展开东西方当代陶艺对话

作者:程玲 2015年4月9日 资讯展览
4月9日,“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东西方当代陶艺对话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参展的陶艺家有美国阿佛雷德大学的教授,原国际陶艺副主席温·海格比,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教授,国际陶艺协会主席雅克·考夫曼(法国籍),日本京都大学造型系教授,清水六兵卫八代(清水六兵卫是日本的陶艺家族,参展的是第八代传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教授。
为了加强展览的学术性,主办单位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研究员担任策展人,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陶艺系教授島田文雄,美国肯塔基大学亚洲艺术史副教授安德鲁·马思奇博士担任学术支持,力求在中国举办的一个具有强大国际阵容的当代陶艺展。
文献厅,集中呈现了四位艺术家创作历程的作品图片、文献资料
文献厅,集中呈现了四位艺术家创作历程的作品图片、文献资料
参展作品在三个展厅分别展示,一个文献厅,集中呈现了四位艺术家创作历程的作品图片、文献资料和少量的环境陶艺与装置陶艺。展厅中大型的电子屏幕持续播放四位艺术家的纪录片,辅助观众更加深入的了解艺术家们的创作世界。
展厅中大型的电子屏幕持续播放四位艺术家的纪录片
展厅中大型的电子屏幕持续播放四位艺术家的纪录片
另外两个展示厅,按艺术家的地域分为东西方展厅,东方厅展示的是清水六兵卫八代、朱乐耕的作品。清水六兵卫八代,是在2000年承袭清水六兵卫之名的,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建筑系,他善于利用学建筑时学到的绘制设计图的方法,画出图纸,依照蓝图抠出陶土泥板,再层压成形。这次参展的作品大都是抽象的几何形,简练严谨,釉色十分讲究,瓷的釉质却烧成了金属的感觉。他认为,大件的作品要有周围空间意识,因为釉料表面会映衬出周围的景色,要使作品与环境相融。中国本土的陶艺家朱乐耕,父亲朱明生前是景德镇有名的陶瓷美术家。上世纪80年代他曾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师从祝大年先生学习装饰绘画,后来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首届硕士生,师从曾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施于人教授。受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风格的影响,他将装饰画与陶瓷五彩装饰结合进行创新,获得了同行们的认可,作品也曾多次获全国陶瓷艺术品评比金杯奖、一等奖。后来他游访多国,看到了许多与传统不一样的当代陶瓷艺术。他开始思索泥土与火的陶瓷语言,筹备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建立自己的窑炉,决心要走一条与自己的祖辈、父辈不一样的当代陶艺之路。在创作中,他开始与泥土对话,感受泥土的呼吸,体会窑火的温度,关注釉汁的流动及不同肌理的表达。
朱乐耕、清水六兵卫八代作品现场
朱乐耕、清水六兵卫八代作品现场
朱乐耕 《中国牛》 2015
朱乐耕 《中国牛》 2015
朱乐耕 《行空的天马》 40×180×15cm 2014
朱乐耕 《行空的天马》 40×180×15cm 2014
清水六兵卫八代 《黑泑陶姿26-B》35.5×35.5×31.6cm 2014
清水六兵卫八代 《黑泑陶姿26-B》35.5×35.5×31.6cm 2014
朱乐耕作品
朱乐耕作品
清水六兵卫八代作品
清水六兵卫八代作品
清水六兵卫八代作品
清水六兵卫八代作品
西方厅展示的是温·海格比、雅克·考夫曼的作品。陶艺家温·海格比,出生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美国西部一个群山环绕的地方,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以自然风貌为主题,尤其是他家乡的自然风貌:露出地表的崎岖岩石、隐秘的岩洞和派克斯峰宏伟的景色。在这次海格比的参展作品中,大多是《地云》、《斯凯韦尔瀑布》这两幅大型陶艺装置壁画的局部。来自瑞士的法国陶艺家雅克·考夫曼,是欧洲最有代表性的当代陶艺家之一,他的作品讲究自发性和偶发性,有的甚至是和观众们一起完成。他说,“创作之初,我没有遵循任何预定的计划或者预先设计,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要这个概念能够与我认为创作材料所出来的结果呼应即可。”在他眼里当代陶艺就是当代艺术,唯一的区别就是使用了粘土的材料。
雅克·考夫曼 《于有形与无形之间》 150m²
雅克·考夫曼 《于有形与无形之间》 150m²
雅克·考夫曼 《幽灵-3》2003
雅克·考夫曼 《幽灵-3》2003
温·海格比 《云结构:蓝天》 50.8×77.5×17.8cm 2013
温·海格比 《云结构:蓝天》 50.8×77.5×17.8cm 2013
温·海格比 《云结构三联画:地平线》 2014
温·海格比 《云结构三联画:地平线》 2014
温·海格比 《落地线》 60×335.3cm 2015
温·海格比 《落地线》 60×335.3cm 2015
考夫曼 《石块3件》 无固定尺寸 黑陶 2006
考夫曼 《石块3件》 无固定尺寸 黑陶 2006
策展人方李莉表示,当代陶艺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艺术,催生当代陶艺发展的并不是古老的传统,而是人类对现代化的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到今天还在继续,当代陶艺的概念也还在不断的有新的界定。此次参与展览的四位艺术家都是本国具有代表性的,同时兼容了东西方文化特点的当代陶艺家,而且基本是从博古架上和室内陈设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大的建筑空间、公共环境空间的装置陶艺与环境空间陶艺,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
据悉,展览将展至4月19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