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王劼音50余年创作的生命力,“虚象”亮相势象空间
在势象空间“虚象:王劼音艺术展”现场,我看到几张他2021年的布面丙烯新作。尺寸不算小,画面带有几分中国传统风景的韵味。我有点惊讶,80岁的老人家了,还保持着这么旺盛的创作生命力。
王劼音1941年生于上海,196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版画出身,曾在上海火柴厂任美术设计员工作,1977年任教于上海市美术学校。1986年,他前往维也纳留学时,才算正式开启油画创作。那时,他已经45岁了。



势象空间“虚象:王劼音艺术展”现场


学术主持夏可君开幕导览
我曾经因为王劼音的水墨作品展览与他进行过一次采访,了解到他分别在版画、油画、水墨创作领域各耕耘了20年。势象空间的此次展览,聚焦了王劼音近两年的油画新作,以及各时期的素描、版画、油画、水墨的代表性作品,作品创作时间跨越五十余年。其中,部分作品为势象空间负责人李大钧及其他藏家们的收藏。

《扬帆(预科毕业创作)》 39×50cm 水粉画 1963

《扬帆》 36×44cm 木刻 1973
此次展览展览由夏可君担任学术主持,袁睿为策展人。展厅入口处王劼音早期的版画、素描,其中就包括他曾获得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金奖的《林中小屋》。而看了他1994年创作的“伊甸”系列版画中对线条的表达,你就会明白如今他绘画中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

《林中小屋》 60×42cm 版画 1994

《伊甸之七》 30×40cm 木刻原版1994

《静物》 59×78.5cm 布面油画 1997

《霞光》 60×80cm 布面油画 1999

《贰仟年风景之一》 80×80cm 布面丙烯 2000

《青山绿水》 98.5×133cm 布面油画 2006
无论是水墨还是油画,王劼音的创作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的根:那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即便较为具象的油画,也并非客观的写实风景;但由标志性点状组成的抽象绘画,也并非是纯粹的抽象绘画。那些风景中既保留了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文化记忆,也有对当今工业社会的反思。

《高原湖之二》 80×100cm 布面油画 2019

《大地》 80×100cm 布面油画 2021
同时,王劼音还是一位使用颜色的高手。他将山野描绘得青翠欲滴,还大胆以粉色描绘天空、蓝色描绘山脉。即便是黑白的水墨,他也以白色丙烯将水面描绘得波光粼粼。

《山水系列-3》 68×68cm 纸本水墨 2020

《林荫》 80×60cm 布面油画 2021

《绿荫之一》 80×60cm 布面油画 2021
最内侧的展厅,还展出了王劼音以服饰、纸板进行材料试验的作品。对他而言,材料并不是艺术家的第一位,艺术家的观念、意志力才是。

《再生景观之三》 24×32cm 综合材料 2018

《再生景观之五》 24×32cm 综合材料 2018
展览从4月22日持续至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