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迈尔 不仅是摄影师,她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
薇薇安·迈尔来中国了!
83张“自拍系列”作品,在今日美术馆,这是薇薇安·迈尔的首次国内大型美术馆个展。
薇薇安·迈尔是谁?摄影师?保姆?隐匿的天才?










薇薇安·迈尔这个名字真正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是在10年前,芝加哥文化中心举办了第她的第一个摄影作品展,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纽约时报》评论:“显然是美国最富有洞察力的街拍摄影家之一…她的街景作品抓住了这个城市富有生气的、值得回味的地方特色,以及不可思议的瞬间……”
和薇薇安·迈尔一起走红的,还有她传奇的人生经历。


薇薇安·迈尔1926年生于纽约,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奥地利人,在她4岁时,父亲离开了她,薇薇安母女后来去了法国并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直至1951年重返美国。之后的数十年间,为了谋生,薇薇安开始从事保姆这一职业。和所有保姆一样,她照看孩子,打扫房间,准备饭菜,但和所有保姆不一样的是,薇薇安的脖子上总是挂着一台禄来福来相机,随时准备按下快门。她拍主顾家的孩子、拍街景、也拍自己,照片中的她身材高大,表情严肃,常穿着一身风衣。
薇薇安·迈尔的保姆工作持续到1990年代,后来由于年迈体弱而终止。直至2009年去世,薇薇安·迈尔一生拍摄了十余万张照片,但她从未向别人展示过,据说薇薇安是一个十分注重隐私的人,没人可以去她的由卫生间改造而成的暗房。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2007年,也就是薇薇安·迈尔去世的前两年,地产经纪人约翰·马洛夫在旧家具拍卖场花了400美金买下一箱老照片和底片,经过整理后发现这些东西的主人名叫薇薇安·迈尔,出于直觉,他认为这是一批极有价值的好作品,搜集之路继续着,但他并不知道谁是薇薇安·迈尔。2009年,马洛夫终于在网上查到了薇薇安·迈尔的名字,是《芝加哥论坛报》上的讣告,薇薇安去世。



薇薇安·迈尔如同一粒深埋在蚌壳里的珍珠,在2011年的首次个展之后,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发现,她的个展足迹也遍布世界各地。薇薇安·迈尔永远也没有机会看到观众对她作品的喜爱,甚至狂热。不过,“被看见”似乎不是薇薇安·迈尔的追求,否则她也不会像生前那样缄默不语了。
在2013年的记录篇《寻找薇薇安·迈尔》中,有一位薇薇安·迈尔前主顾的孩子非常惋惜地说(大意是):“她为什么不把照片分享出来呢?如果谁都看不见这些作品,那拍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薇薇安·迈尔身上的谜团归根结底也许就是这一句:“如果谁都看不见这些作品,那拍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妇女解放程度远不及今日,街拍女摄影师更是十分罕见。街拍摄影大师,《街拍的历史》一书的作者乔·迈耶罗维兹(Joel Meyerowitz)说第一次看到薇薇安作品的时候,还以为是男人拍的,因为“它们朴实、刚毅、坚韧。”此次今日美术馆“寻找印尼的天才:薇薇安·迈尔”的展览总监,艺术家彭薇也说:“薇薇安,他一直在与自我对话,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像男人又像女人。”
此次在今日美术馆展出的薇薇安·迈尔系列,是她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丰富的主题之一。她利用各种反光体(镜子、玻璃、反光镜等)照出自我,照片中的她几乎没有笑容,严肃而专注,似乎很难将其与保姆的身份联系起来。
尽管一辈子孤身一人,但薇薇安·迈尔从未个觉自己与外界的接触或者停止对社会的关注,她拿着相机走入人群,与自我对话,也与时代对话。
随着越来越多的照片浮出水面,薇薇安·迈尔的身份似乎已经超越了一位摄影师,而成为了一种现象。她用镜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消逝的时代,也用一生的传奇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罕见的,似乎已经消逝了的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