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双同名个展在亚洲艺术中心 跨越六十年的自然风景“光编码”
5月16日,亚洲艺术中心带来庚子年首展:由方志凌策划的“李玉双同名个展”。
或许你对“李玉双”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他的经历绝对值得你了解:李玉双出生于1935年,是一代中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长子,但他却并未出身于美院系统,而是在那个年代里投身科学: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物理学家。



展览现场

李玉双与女儿李冬梅
李玉双自幼就展现出良好的绘画天赋,即便在分配到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教授工程力学的时间里,也没有放弃写生。由于物理学出身的背景,因此李玉双的绘画也是科研的过程:1971年,他开始研究人类视觉与艺术的关系,制作相关模型并尝试视觉试验,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观察方法和绘画体系,李玉双称之为“光编码”画法。他对作品也有着特殊的透视方法,据悉李可染的《阳山胜境图》的透视构图阶段,就是李玉双来完成的。

《春上枝头(北小河)》 99x197cm 纸本丙烯水墨 2017

《冬天的植物园》 98x196cm 纸本丙烯水墨 2018
1985年,50岁的李玉双返回北京,开始正是走上艺术家道路。那时,也是“85美术新潮”时期,当代艺术开始萌芽。然后李玉双却与当时的艺术圈保持着较远的距离——即使今天也是如此。此后,他逐渐开始探索水墨、丙烯等综合材料的运用,探索中国材料对色彩的表现力,并坚持写生创作从未间断。

《桂林阳朔》 98x197cm 丙烯水墨宣纸 2019


《荷塘》 70x140cm 纸本丙烯水墨 2009
70岁之后,李玉双拥有了自己的画室,但他的写生依然在户外进行,对他而言,写生时一个从“有我”走向“小我”再到“无我”的过程。他将自己置身于天地自然间,从而完成一幅幅作品。由于对现场的光线要求极高,因此他的固定作品总是要在每一天的固定时分去写生,这样才能保持光线、色彩的一致。因此李玉双的大幅作品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他在很多作品上的签名也包含了多个年份。


《暖日植物园》 99x195cm 纸本丙烯水墨 2019

《阳朔公园(漓江)》 98.5x198cm 纸本丙烯水墨 2019

李玉双早期的创作模型

李玉双速写手稿
展览将持续至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