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间美术馆以文字记录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
6月23日,北京中间美术馆中间思想频道,刘鼎、 卢迎华策划的“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在798艺术区A08大楼开幕。 这次文献展览截取了 43 位艺术家在 19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数年间创作的作品, 以图片和文字描述的方式再现这些创作样本, 形成一份珍贵的艺术史料。


走进画廊周北京艺访单元,在一众国际画廊中,北京中间美术馆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代表,记录了来自二十世纪末的艺术家、策展人、学者的声音。在展览中,观众可以像抽取读书笔记的卡片一样,将它们从箱子中取出,放置在环绕墙面的架子上, 自由组合与观看。 策展人有意将来自当代 艺术界的文本与知识界的文本并置在一起, 也从中摘取话语片段展现在墙面上, 组成环绕展厅的一个思想声场。 在世纪之交,当代艺术创作可以说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唇齿相依,尽显彼时的社会空间与边界。



此次展览18 位学者、 策展人与艺术家在 1997 年至 2002 年间写作而成的文章单篇成册, 被制作成 18 本可供阅读的读本, 其中大多数文本发表于写作之际, 散见于个人文集、研讨会合集、报纸刊物和个人档案之间。


“ 不管是 2000 或 2001 年才算二十一世纪的开始,二十一世纪总是快要来了。我 们以无限的高兴和庆幸,再加兴奋和激动的情态来欢迎这个新世纪。 ” 在 20 世纪 即将翻页之际, 出生于 1900 年的文学家、 世纪老人章克标手写下《欢迎二十一 世纪》一文, 回顾自己亲历的 20 世纪中国经验,展望中国在 21 世纪的全球格局中推动世界大同格局的使命和前景。



展览“笔记 —— 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 ”展是继“巨浪 与余音 ” 展之后对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的新篇章。通过展示艺术家、策展人与学者的话语、笔记、 图像、 文件、 档案和作品, 回顾了中国知识界与艺术界在世纪之交的思考与走向。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