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碑营第四部,密度符阵,道士下山

作者:刘霞 2018年5月21日 资讯展览
应空间“去碑营 IV:密度符阵”
应空间“去碑营 IV:密度符阵”
5月20日,由赵剑英、于瀛策划的“去碑营 IV:密度符阵”在应空间开幕,展出了陈梓睿、戴丹丹、戈子馀、胡勤武、黄立言、雷徕、李易纹、李振威、刘聪、欧阳苏龙、孙策、孙子垚、王楫、徐赫、杨欣嘉、应歆珣、张佳星、张嗣、张懿、章犇在内的艺术家作品。
展览以张懿的纸上彩墨《扛柳》中的茅山道士的形象开始
展览以张懿的纸上彩墨《扛柳》中的茅山道士的形象开始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作为一部连续性展览,从2017年底开启的“去碑营”此次已经进行到第四回。作为一个对画廊目光所及之内的绘画艺术家的梳理性项目,“去碑营 IV” 从第一次展览的“手感”、第二次的“素描”、第三次的“写生”延续下来,再次聚焦绘画本体中的“形式”要素。
于瀛为展览设计的“出口”
于瀛为展览设计的“出口”
张嗣《白夜里》175x249cm,20.3x30.5cm 背胶纸喷绘 相纸 2018
张嗣《白夜里》175x249cm,20.3x30.5cm 背胶纸喷绘 相纸 2018
(左)孙子垚《乐土》270cmx220cm 之本水墨  2017
(左)孙子垚《乐土》270cmx220cm 之本水墨  2017
作为项目的发起人于瀛,在平行于每一部展出作品中绘画语言组织之间的联系外,同时也为每一部展览放入另一条平行线索,即借助艺术史、文本、关联作品、空间等各种复杂的关系构建、遭遇、碰撞,将作品带入特定主题空间,对绘画作为行业、职业、消费品、创造物的各个环节进行追问。例如,第一次“画家的政治性”、第二次“作品中的自我”,第三次的“流转迁徙中的地域性和地方主义”。在“去碑营 IV:密度符阵”除了抽象和形式之外,也从物质性入手将观众带入另一重空间,包括作品本身的材料物质性,也包括展览支撑的物质性。
应歆珣《Don't worry》 500x70x35cm  金属,感光纤维,弹力棉2016
应歆珣《Don't worry》 500x70x35cm  金属,感光纤维,弹力棉2016
在于瀛看来,对绘画中的抽象性的讨论,很自然地会面对过往的讨论,首先是八十年代对于抽象形式美的讨论,接着是九十年代末意义问题的讨论。但他认为如果把这一部分的讨论纳入展览中来似乎太惯例了,所以在“去碑营 IV:密度符阵”中,于瀛去掉了“策展”动作,不用这样的资源来讨论这些话题,而更像一个空间设计,通过很多意象来处理空间和艺术家的作品。
孙策《空白136号》170x130cm 布面油画  2017
孙策《空白136号》170x130cm 布面油画  2017
胡勤武作品
胡勤武作品
徐赫《理想国》 210x240cm  布面丙烯,油画 2007-2017
徐赫《理想国》 210x240cm  布面丙烯,油画 2007-2017
这样的组织方式来源于瀛从两篇国外对抽象艺术的研究文字中,对其“僵尸”形象化的比较中,联系到中国抽象艺术的现状,以及“僵尸”形象在中国语境中不同于西方所具有的内涵和能量,进而派出在中国文化中同僵尸相克的茅山道士,通过组织了一场“道士下山”,将20位艺术家的作品,以顾盼生辉,抑或相互消解的姿态,在空间中行成对应关系。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刘聪《正面和反面》90x80cm 布面油画 2016
刘聪《正面和反面》90x80cm 布面油画 2016
于瀛则作为一名“空间设计师”,通过利用“去碑营”系列展览前几部展览中的剩余建筑材料,以及画廊日常开幕剩余消费品,在空间中铺陈了一场具有潜在联系的山水场域,同时为观众埋下众多可以去发现的细节。
章犇《无人之境1》 160x70cm 布面油画 2017
章犇《无人之境1》 160x70cm 布面油画 2017
欧阳苏龙 《一块退休的水泥在晒太阳》52x25x25cm 水泥   2016
欧阳苏龙 《一块退休的水泥在晒太阳》52x25x25cm 水泥   2016
首次展览搭建脚手架的钢管,被于瀛拆解,而已不稳定的方式以原本结构悬挂空间中,相互碰撞发生的如山谷鸣钟的声音,似乎也昭示着作为“道士”的观众进入展览“下山”这一举动,在展厅中用展板隔出的小空间中于瀛将自己设计展览的手稿和规划图烧毁,并留下焚烧的痕迹,一次来从空间以及意象上为“下山”提供出口。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陈梓睿《蓝》 30×4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陈梓睿《蓝》 30×4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而在空间的不同角落,艺术家也留下了道教青乌堪舆之术中的密码,转弯墙脚的位置,标示着“水”的符号,但在这里艺术家消解了传统道教中“风水”符号对空间场域气息的把控,而更加直白的作为一种场域信息的提示,在转角之后的空间中,一块蓝色的彩钢板卷曲在地,被作为“水”的象征。其余的密码也被于瀛以各种方式“埋”在空间中,从而建立了一个由不同性质的物质和密度混响的绘画道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去碑营第四部,密度符阵,道士下山
黄立言《蛾子》 Moth 布面油画 155X155CM 2017
黄立言《蛾子》 Moth 布面油画 155X155CM 2017
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去碑营第四部,密度符阵,道士下山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