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作者:张朝贝 2017年9月16日 资讯展览
9月15日下午,时隔三年的美术文献展再次亮相武汉。今年进行到第四届的美术文献展,已经走过了14年的时间。本次展览由冯博一担任主策展人,以“应力场”为主题,邀请了来自15个国家的57位艺术家,分为塑力、变力、合力、隐力四个部分在湖北美术馆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呈现。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通过搜索,我们可以了解“应力场”这一陌生名字的含义:“从物理概念上说,有方向有大小的矢量,并且连续,都可以构成场。一个构件受力后,其内部各个点的应力也是有方向有大小的,并且连续,这就是应力场。”而从当代艺术及其现状的角度去理解,似乎更为呼应其所面对的当下的现实。它在受力之后,内部各点的应力有方向有大小而又持续,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应力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本届美术文献展的国外参展艺术家约占1/3,较往届格局与视野更加开阔。包括今年刚在影像上海亮相的荷兰摄影艺术家斯嘉丽·胡福特·格拉夫兰德,更多的艺术家携影像作品亮相,在湖北美术馆的单独展厅内、放映室内形成一个个小的剧场。
国内艺术家既包括洪浩、庄辉、宋冬、杨茂源、展望等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也包括葛宇路、张如怡、杨心广、周褐褐、厉槟源、赵赵等年轻艺术家的重要作品。涵盖了架上、雕塑、装置、摄影、行为等多种艺术媒介。作为整个“应力场”的一个个“应力”,他们各自展现着自己的创作能量,并让观者置身其中。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在美术馆单独的小展厅里,呈现了宋冬90年代至今的影像作品;另一个展厅的一整面墙则分别呈现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厉槟源的行为录像;葛宇路在北京地图上消失了,但在美术馆搭建了一条灰色的葛宇路,并将葛宇路摘牌、新闻报道等事件进行呈现,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葛宇路”作品;开幕之始,中国美术学院的应歆珣带来了她新作《无体》现场表演,观众零距离进入灯光和声音的场域。
而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区,开幕酒会与极具武汉朋克特色的室外现场表演,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也为文献展带来更加开放活泼的面貌。相比于美术馆展区,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在空间上更加精致袖珍,张如怡的水泥系列作品在现场更突出逼仄质感;而来自德国的约根·斯塔克由五盏分析器灯和五面镜子组成的小型在地装置,单独呈现于一个单独的小空间,观众进入之后,与空间和光影产生对话,颇有些年初大热的詹姆斯·特瑞尔的感觉。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57位艺术家如何形成了“应力场”?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第二届美术文献展是湖北美术馆建成之后的第一个向公众展示的展览;而2017年在美术馆建成10周年之际,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再次落地。尤其是不久前在经历了《美术文献》的剧变之后,此次美术文献展的成功举办亦让人心生感慨,也正是这样的展览,使武汉这座城市在当代艺术第三四城之争甚嚣尘上的今天没算掉队。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
展期:2017.9.15-10.20
地点: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主策展人:冯博一
策展人:王晓松、魏皓啟(新西兰)、张婷、严舒黎、夏梓
艺术总监:傅中望、刘明
学术委员会主任:冀少峰
学术委员会成员:方力钧、胡永芬、鲁虹、皮道坚、孙振华、魏光庆、杨小彦、殷双喜、曾梵志
参展艺术家:
塑力:君士坦丁(中国澳门/俄罗斯)、艾莎·比约克(冰岛)、陈赛华灌(新加坡)、葛宇路(中国)、洪浩(中国)、黄立言(中国)、 杰斯·强森+赛门·沃德(新西兰)、刘卓泉(中国)、孟煌(中国)、阿拉什·纳西里(伊朗)、庞海龙(中国)、丽莎·瑞哈娜+由爱至爱小组(新西兰)、宋冬(中国)、萧昱(中国)、杨茂源(中国)、展望(中国)、周褐褐(中国)、庄辉+旦儿(中国)
合力:斯嘉丽特·霍夫特·格拉芙兰德(荷兰)、图比恩·卡斯伯 (挪威)、李郁+刘波(中国)、倪有鱼(中国)、克里斯蒂安·汤普森(澳大利亚)、 王宁德(中国)、WAZA小组(中国)、袁顺(中国)、杨心广(中国)
变力:AES+F(俄罗斯)、胡尹萍(中国)、李勇政(中国)、厉槟源(中国)、凯利·理查森(加拿大)、尚一心(中国)、贝德维尔·威廉姆斯(威尔士)、肖丰(中国)、尹秀珍(中国)、应歆珣(中国)
隐力:陈小丹(中国)、哈立德·加哈(巴勒斯坦)、毛同强(中国)、施林·纳沙(伊朗)、朱塞佩·帕米萨诺(意大利)、邵帆(中国)、约根·斯塔克(德国)、约瑟夫·奥彻拉(摩洛哥)、张如怡(中国)、赵赵(中国)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