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变身时代舞台,曹斐最新个展亮相UCCA
在曹斐最新个展开幕前1个小时,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在报告厅的发布会上,与艺术家曹斐就她的创作与展览进行了一次对谈。结束之后,他向在座的媒体和嘉宾剧透,一会儿进入展厅大家会大吃一惊。

尽管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曾经在国外众多重要展览及美术馆中亮相,包括第50、52和56届威尼斯双年展、第15及17届悉尼双年展,以及伦敦泰特美术馆、蛇形美术馆、白教堂美术馆、纽约新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然而我们鲜有几乎在国内见到她大规模的展览。
此次曹斐在UCCA的个展“时代舞台”,是她在中国大陆举办的首个机构个展,也是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为全面的回顾展。或许在我们可见的想象中,一位早已在国外收获无数赞誉的艺术家如何打造他的国内美术馆大展?高冷国际范儿的白盒子展厅?沿着展墙依次摆开的录像屏幕?……这都不是曹斐。时代舞台,诚实如其名,UCCA大展厅被她打造为一个可以表演、跳舞、唱K、吃茶点的舞台。




展览空间由Beau Architects设计,为了解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展厅中搭建的结构将美术馆空间分为上下两层,喷泉、舞台、小吃店、街边排挡、影剧院和俱乐部,既对应了艺术家曹斐作品中所关注的时代现实,也共同构建了一个虚幻的时空。
此次展览共分为“南方游戏”“都市乐园”“车间内外”“另类实境”四个主题。1978年出生于南方城市广州的曹斐,成长于改革开放浪潮的前沿,她在早期实践和影像创作便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发展和香港流行文化冲击对审美观念和文化感知的转变。1999年尚在广州美术学院就读时,曹斐拍摄了影像作品《失调257》,这件作品令她获得国际舞台的关注,可视为其艺术生涯的起点。



广州这座城市的肌理毫无疑问地成为曹斐探索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个体角色的重要背景,2003年,她应邀为第50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创作的实验纪录片《三元里》,对已成为城中村典型的著名历史地标——三元里展开拍摄和研究。在这个阶段,她的“嘻哈”系列(2003-2006)、《角色》(2004)和《牛奶》(2005)等影像作品则充分体现了曹斐对当代日常生活、年轻文化,以及个体的主观性和欲望与集体和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兴趣。
曹斐的作品始终关注着当代生活的现实以及社会系统所依赖的数字基础设施。2002年,在用DV拍摄的短片作品《狗》中,上班族在严苛的工作高压下异化成行为古怪的“狗”,而在2006年的《谁的乌托邦》中,工厂的工人则成了艺术家对经济转型之于个体的影响充满戏谑而伤感审视的主角。2018年,她深入互联网购物产业的核心,在互联网电商企业京东仓储和物流基地拍摄完成了“亚洲一号”项目。该项目包括一部讲述了在京东智能设备控制的亚洲一号仓库内仅有的两名男女员工之间充满未来感的虚构爱情故事《亚洲一号》,以及记录了双11前后京东物流各部门超负荷运作场景的纪录片《11.11》。


从现实世界出发,曹斐也曾在创作中将自身或者全人类置于虚幻时空进行多重演绎,2007年她进入虚拟世界,在虚拟数字平台“第二人生”上化身“中国·翠西”,建造了一座虚拟都市“人民城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人民城寨”系列作品。2014的《La Town》则融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构为一体,讲述了一个后真相世界末日的故事。


在本次展览中,曹斐还首次展出了其最新的长期跨学科项目“红霞”。2015年,曹斐将工作室搬到了北京酒仙桥地区一座废弃的影剧院内,并开始了她的最新作品项目。她在此项目中对北京酒仙桥社区的历史和变迁展开了深入探究,该社区曾是中国早期电子工业的核心基地和红霞影剧院的所在地。
这一项目的主体由科幻电影长片《新星》(2019)和纪录片《红霞》(2019),以及两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作品构成,此外还包括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艺术家及其团队在民间搜集的诸如档案资料、纪录片、历史和科幻小说等众多文献与实物,从多个维度展现了该社区的前世今生和不定的未来,刻画了个人乃至集体的时空遭际。作品和展览完成之后,曹斐也将告别红霞,并计划将工作室搬出这间废弃的影剧院。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