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当代美术馆呈现“转译的脑震荡” 中国新媒体亮相西南

作者:李愚图片提供:成都当代美术馆 2014年8月19日 资讯展览
在举办了来自英国的艺术家迈克尔·频斯基的“合——迈克尔·频斯基个展”以及由成都当代美术馆与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录像作品展“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之后,8月16日,成都当代美术馆举办了新展“转译的脑震荡——2000年以来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方法与实践”。据蓝庆伟介绍,在进行了前两个展览之后,成都当代美术馆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要对国内的新媒体有一个呈现。以绘画艺术家为主的成都,新媒体艺术家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这次展览联合了张小涛领衔的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并邀请了国内诸多在新媒体领域有了一定探索的成熟艺术家参展。希望能将国外早已起步,但在中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新媒体艺术在西南地区进行一次很好的推动。
8月16日,成都当代美术馆举办了新展“转译的脑震荡——2000年以来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方法与实践”
8月16日,成都当代美术馆举办了新展“转译的脑震荡——2000年以来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方法与实践”
这一展览的策展主题,主要是想对新媒体这一今天所谓的时髦艺术方式进行弱化
这一展览的策展主题,主要是想对新媒体这一今天所谓的时髦艺术方式进行弱化
陈秋林、马秋莎、缪晓春、邱黯雄、宋冬、汪建伟、王功新、王维思、吴俊勇、杨振中、张培力、张小涛、周斌、朱加,14位艺术家分别在这一展览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而这一展览的策展主题,主要是想对新媒体这一今天所谓的时髦艺术方式进行弱化,使其回归媒介之一的身份。多是借助与机器或科技进行表现的新媒体艺术,事实上有一种“转译”的作用。但是,借用新媒体手段“转译”自己思想的时候,艺术家要认识到这一媒介对于自己是否是最恰当的。归根结底,艺术还是要回到艺术家的思想上,这也就是所谓的“脑震荡”。

众所周知,新媒体在技术层面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非是一种“稀罕物”。然而在艺术领域,运用这一媒介的艺术家还占少数。将中国2000年以来的新媒体艺术放在法国的影像展之后做一次小结,这对扩大西南地区观众的认知领域,打开艺术从业者的思路,整理中国新媒体的发展脉络都颇有裨益。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同时也是成都当代美术馆的副馆长蓝庆伟,借展之机讲诉了这次展览的来由以及中国新媒体发展至今的优势与局限。
在蓝庆伟看来,中国的新媒体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在蓝庆伟看来,中国的新媒体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hi艺术=hi 蓝庆伟=蓝

hi:这次跟川美的新媒体系的合作契机是怎么样的?
蓝:这个是很缘分的一个东西,就是我给张小涛打电话的时候,他说他明天就要到成都,所以我们就一起讨论了展览的问题。除作品之外,我们的主要合作内容还包括他们会派师资力量,在展览过程中进行连续性四期的工作坊。另外一个是公共教育的合作,就是说我们会在大概9月份高校开学的时候做一系列的讲座,然后第三个合作我们会由展览衍生出一本中国新媒体艺术文献汇编的书。我们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跟资源互补。

hi:这次的参展艺术家都在国内新媒体领域饯行了很多年,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艺术家,这个展是不是希望对国内新媒体有一个很全面的展示?
蓝:这个全面不能用艺术家数量来描述,我们是从类型上力图做到全面,一个是录像这块,也是早期新媒体发展过来的基础;另外一个是比较时髦的数字动画这块,就是说偏向技术了;还有一个就是记录,比如行为或者时间的记录方面。当然,还有一个是互动,不过由于机缘或者时间的关系,这次展览没能体现。但是我们梳理的时候就是想做到这四个方面,希望这四个方面能够有比较齐全的呈现。

hi:我看见您的前言上写着,“2000年以来相对成熟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们是如何依照欧洲的“旧圆”画好这“刚刚起点的新圆”的”。你认为中国的新媒体,虽然说现在已经很多样化了,但还是在一个起步的阶段?
蓝:可以这么说。费大为讲过一句话,他讲徐冰、蔡国强这些海归压根不是海归,他用的是华人的概念。这就是说你把自己置身于西方,但是如果忽略自身的问题,就会掉入他们的秩序当中去。其实关注中国或者是关注华人世界,不代表你不国际化,其实非常国际化。你有你自己的问题,但你自己的问题恰恰也是国际化的。这是观念上的,还有就是技术层面。目前我们掌握到了新媒体的“新”,掌握到了新技术。但是新媒体的媒体作用并没有掌握到。技术上西方一定走在我们之前,所以如何掌握这个“媒体”,我们也有很长路要走。
观众在成都当代美术馆观看影像作品
观众在成都当代美术馆观看影像作品
观众在成都当代美术馆观看影像作品
观众在成都当代美术馆观看影像作品
hi:对中国而言,您觉得现在新媒体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是哪些?成都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蓝:比较好的有三个地方,以高校为基础。首先北京,北京除了他高校资源外,还有各方面无可替代的优势。另外一个就是长三角,杭州的中国美院跟上海。中国美院再借助上海双年展和像上海香格纳画廊这种领军式画廊的作用,也对这个地区非常有帮助。再就是张小涛他们这个系,他建系现在算是有三年四年,当然现在成果还不是很显著,但是他至少填补了西南这个区域的空白。我觉得未来只要是有这种生态,就会往下发展。成都目前进行新媒体的艺术家屈指可数,对此感兴趣的艺术空间也很少,所以发展还相对较弱。

hi:所以更需要对新媒体有兴趣的人加大一些力度,促使他向前发展。
蓝:对,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你丢弃绘画转向新媒体,不是这个意思。是让你转换你的思维。每件新媒体作品都可能是一个艺术实验项目。所以用心观看的话,我相信肯定会有这种脑震荡式的启发的。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