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淞沪会战时的照片说起,泰康空间“孤军与坦克”
照片中的真实是一种怎样的真实?一张照片被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又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泰康空间的新展“孤军与坦克”便从一系列淞沪会战时的旧照片说起。

“孤军与坦克”泰康空间展览现场

“孤军与坦克”泰康空间展览现场
电影《八佰》让人们的目光重新聚焦于1937年的淞沪会战,这场中国抗战史中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泰康空间本次文献展以泰康收藏中拍摄于淞沪会战期间的照片和新闻电影为出发点,围绕淞沪会战中汇山路地区巷战和四行仓库保卫战两场战斗,采集并梳理大量来自官方和民间的照片、信件、邮票、报刊等档案,关注同期的抗战主题艺术作品,同时委任年轻艺术家进行创作。

上海兆芳照相馆,淞沪会战期间相册(100张),银盐纸基贴于黑卡纸上,1937年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上海兆芳照相馆,“统统瓦特了:什么都没了”,淞沪会战全景记录相册(392张),银盐纸基贴于黑卡纸上,1937年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王小亭等,《世界新闻》新闻电影,16mm胶片,1937年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林舒《被杀害的市民》(1号)100x80cm 纸上炭笔 2020年(全新委任创作)
1937年8月21日,《每日电讯报》的记者彭布罗克·斯蒂芬斯(Pembroke Stephens)曾在上海亲眼目睹并拍摄了当天中国军队的维克斯坦克被缴获的过程:“上海的汇山路地区发生了激烈的巷战,许多曾经人口众多的街道现在已经成了废墟。就是在这里,照片中在河岸远处,那辆中国坦克在试图阻止日军推进时被敌军缴获,这是无人区的一个凄凉场景。”
这两坦克出现在了8月22日,日本随军记者浜野嘉夫的镜头里。他通过摆拍还原出当日拂晓,国军少校郑绍炎指挥的“维克斯”坦克冲击阵地的场景。其中的两张发表于《支那写真画报》(第七报),后又收录在《支那事变写真全辑:上海战线》等摄影精选画册中,成为日本宣扬侵略“战绩”的标志性图像。
正如约翰·伯格书中《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所说,“就其自身而言,照片不能撒谎,但出于同样的原因,它也说不出真相,或不如说,它说出的真相,还有它自身正辩护着的真相,皆是有限度的。”


《支那事变写真全集:上海战线》,1938年,大阪:朝日新闻社,第12页至第13页

戴峰《血肉磨坊·淞沪会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电影《八佰》的故事发生于1937年10月底,彼时淞沪会战已至尾声。在日军的轰炸下,整个闸北地区几乎化为焦土。26日,蒋介石命令闸北所有军队撤出,以防卫上海西郊,同时命令第三战区代理司令长官顾祝同留下八十八师独守闸北。最终,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奉顾命移防位于苏州河北岸、紧邻公共租界区的四行仓库,死守国民革命军在闸北最后的阵地。
10月26日至次月1日,在公租界的中国民众和外国人的共同注视下,中校团附谢晋元、少校营长杨瑞符带领400余名孤军战士与日军展开了四天五夜的激战,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一笔。四行仓库也一举成为汇集包括新闻报道、时事评论、平民散记等各种见证的“黑盒子”。
但是在外国记者对于保卫战实景拍摄的记录、战时宣传的渲染之下,从孤军到八佰壮士的事迹,似乎很难说彼时的果然看到的是真实,还是制造的真实。



胡一川《八百壮士》木刻版画 1938年,承蒙胡一川研究所授权使用

于瀛《建筑保卫建筑(之六):硝烟掠过西墙》24.2x33.3cm 布面油画 2020年(全新委托创作)
据悉,泰康空间计划于2020年推出三个文献展,此次展览为第二个,展期将持续至11月7日。

于瀛作品展览现场

林舒作品展览现场

刘张铂泷作品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