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释放青石里的锁链,做活的雕塑,杨振中个展于仁庐开幕
11月1日,杨振中个展“现形”于上海仁庐画廊开幕,展示为期两年的雕塑项目,打破了以往艺术叙事,呈现具有体量感与微妙张力的雕塑作品13件以及以该系列为语境的影像作品《清凉》和《纪录片》。



仁庐是一个独特的实验性平台,致力于与当代艺术家合作,对艺术语言及实践进行开拓与探索。有别于普通意义的画廊,仁庐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多个顶级技术工作室合作,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新兴技术与材料支持、提供创作资金、专业推广传播等,为艺术家提供实验和创新的机会,深度支持艺术家启动和实现高难度的创新项目。仁庐因此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新和探索的基地。


杨振中出生于1968年,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先锋艺术家,他的一系列作品也见证了中国摄影技术以及前卫艺术的发展,参与了很多重要的展览与项目。杨振中经常用轻巧精准的切入点高明地探讨社会,介入普遍性的问题。也许他的很多影像、装置、绘画作品给人的第一感受是荒诞、无厘头,但正是这样的无意义就是他的切入点,用无意义消解更多的沉重话题,用玩乐的口吻探讨社会的矛盾和紊乱,赋予物质落寞的诗意。






石头与链条的构成源于两年前的一个想法,就像米开朗基罗把天使从石头中释放出来一样,杨振中在石头中看到了环环相扣的链条,他也想把他们解救。他说想做一个“活的雕塑”。作品实施的难度非常大。“活链”又称“链雕”是翡翠玉石雕刻中的常见方法,对于技术娴熟的翡翠雕刻师来说是比较轻松的技术,但当这个手法要用到巨大沉重的石头上时,所面临的物理难度加大了很多,杨振中在为了保证石头不裂,链条不断,并且是统一整体的一块石头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他为这个未知的想法考察走访多地,先是在意大利的石雕工厂完成了《现形ii》,但是这件只是这系列作品的1.0,和展览上大部分整体裁切,再漏雕的工艺有所不同。



后来赶上了疫情,意大利的项目中断后,他便开始全部改在国内制作,各地寻找,最后决定在福建崇武地区的一家工厂实施。当地盛产青石,颜色稳重,常用于雕刻佛像。工人们接过3D建模后再机器雕刻的半成品,用传统镂空雕的细致手法,让石链从它的母体中冒头、浮现、脱出,再沿着另一端重新陷入母体。他和福建崇武地区的石雕工人同吃同住,每天带着面罩,不顾形象,和技术工人一起解决了很多物理技术上的难题。最终,呈现我们看到了展览现场,那些沉默的,凝重的,充满能量的石雕作品。


这些雕塑既展现了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技术的魅力,也是艺术家对其可能凌驾或压倒人类能力的反噬作用的反思。他试图打断并揭露运用新技术进行创作的多个层面,并强调人类介入的必要性。在充分利用最新技术的同时,杨振中主动拒绝让作品如此程序化地自动完成:他有意识地打断工作流程,把石雕不断变 为其艺术家个体知识的对象,而不纯粹是机器人系统工作知识的对象,并“宣告了人类-自然二分的前提和人类 优先的双重失效”。








这批新作品既是杨振中对时下热门话题讨论的介入,也体现着通过不同技术获得的物质经验,指向广阔甚至雄 心勃勃的发现。他标志着杨振中独特语汇的持续演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下社会的敏锐观察。
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