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故宫里的论坛,对话非遗传承的发展与可能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但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却面临着种种困境。2019年4月29日,在故宫紫禁书院举行的“吉服嘉礼 祥乐天工——宫囍·龙凤呈祥”非遗传承与发展论坛就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尝试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
在众多古代书画艺术、皇冠配饰珠宝的包围下,十几位专家学者与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对话古今,追溯历史文化,探索灿烂文明,展示一脉相承的非遗技艺。

开幕嘉宾合影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包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闫宏斌、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清史专家阎崇年、中国美术馆策展人柳淳风等专家学者,以及吴罗、潮绣、缂丝等非遗技艺传承大师。论坛由故宫出版社总编辑刘辉主持。“宫囍·龙凤呈祥”故宫今年的三个主题性综合文创项目之一,以系列化IP文创产品展示故宫特色,从不同视角传播故宫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坛中场休息时,由来自内蒙的十位蒙古族音乐家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四首“蒙古汗廷乐声”曲目,这是阿鲁科尔沁旗当地政府在发现“蒙古汗廷音乐乐谱”后进行的大力研究保护工作的成果。

蒙古音乐表演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女士在论坛致辞中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之脉、文艺创作之源、文创设计之魂,保护非遗更要传承非遗,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故宫博物院肩负着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也在积极探讨文化产业的多方面发展。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先生以个人的研究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遗产在今天的激活,为与会嘉宾带来《在寻根中探求未来》的报告。他提出自传统向未来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无论走多远,最远的远去是回来。故宫博物院这几年来正在告诉我们如何从“回”中找到未来感,找到今天生活的幸福感。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发言
“变则可久,通则不乏”——非遗不是逝去的历史,需要活态传承。参与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大师还围绕“非遗文化对日常生活的介入”“全球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资源再使用”“婚庆仪礼传承与宫囍文化再造”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更有嘉宾做现场分享:设计师黄薇为“宫囍·龙凤呈祥”项目设计制作了66套具有故宫元素的婚礼吉服,对应非遗技艺达40项;艺术家刘恒甫通过创作56个民族婚俗微雕,展现不同民族风俗风貌和精神文化厚度。
论坛最后,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阎宏斌先生做总结发言。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脉和精髓。保护和传承非遗是自觉,更是责任。故宫博物院在促进非遗传承、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生活中,一直在努力探索,愿与社会各界共同致力于非遗传承与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经久绽放。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阎宏斌发言
此次论坛为故宫的“宫囍·龙凤呈祥”主题性综合文创项目拉开了序幕,该主题互动艺术展将于6月在故宫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