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的气质真好!卞少之的“一言万语”
2016年的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时年32岁的卞少之荣获优秀奖。其获奖作品是有关X光机透视下的个人物品的《显影》。 多层次透明的质感,冷静又浪漫的笔触,让艺术界开始关注这位年轻艺术家。
此后的每一次个展,都有不同面貌的新作亮相。他的笔下,总是带有一种优雅的残酷感。

策展人杨天歌和艺术家卞少之
4月12日,卞少之个展“一言万语”在松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杨天歌策划,展出了变少之自2018年以来的三十余件新老作品。展览持续至5月13日。




展览现场
2018年至今这近十年的时段,也是卞少之从此前的创作中踏步而出的历程,铭刻着他在新途中前行的印迹。“一言万语”,似指言谈,实谓绘画,比拟并概言了这段绘画新途的理想与追求:不愿千言万语、喋喋不休,或只会言不尽意;而是宁愿克制少言,借诸有限话语,激发振荡回声,进而生成无穷之余意。
“动物”这一元素贯穿着卞少之近十年的创作。它们看似简约明亮,色彩丰富大胆,愉悦欢快,实则卞少之是在以冷静又精确的方式描述每个人心底里时常被触及的情绪。



展览现场
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厚涂与覆盖,卞少之则偏爱将油画颜料调至轻薄、透明的质感,再进行色层有限、落笔克制的创作。有的画中还能看到格子的痕迹。似有似无,为画面带来一种冷静的、有距离的旁观视角。
因颜色轻薄,不过度塑造,绘画有了平面化的质感;因避免色层的过度覆盖,画面近乎袒露,而笔触与形迹具现。这使得卞少之的油画,布面也好、木板也罢,有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韵味——从气息上,均以寥寥数笔追无穷意蕴,说有限之一言而欲含无尽之万语。卞少之不避讳书法性(calligraphic)笔触在油画中的应用,也乐于容纳古画的形式(如长卷)进入画面的构图,但是他不是一味地崇古,而是借由多元的当代生活题材化纳传统之精神,意图与其精神相挽。
有限的画层,少量的笔触,以及写意的表达,使得卞少之的绘画看似自然轻松,但事实上,意欲抵达这一结果的过程却不乏痛苦与焦灼。看似一挥而就的寥寥数笔,时常凝聚着画家深思熟虑的观察与考究。卞少之2023年曾“临摹”一幅《贝多芬第十号奏鸣曲Op.96手稿》,这页手稿中,大量的涂抹痕迹显示了作曲家的纠结与挣扎,但是最终的乐章中,这一段又是最为平和、宁静的。这张“临作”好似创作者心灵相惜的印证,即关于创作中的矛盾与统一:在此,多与寡并非两极,平静与焦灼亦可共存,克制与浪漫同为一体。其底色是关于艺术创作的观念,把苦痛与纠结留给自己,而将轻松平静流露在外,于艺术家而言,是自我的要求和一种修养。



展览现场
卞少之自幼生活在南京,学习书法国画。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赋予了他深厚的积淀和宽阔的心态。他曾在采访中说,自己“想通过一种轻松的方式去表达我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生命力,美与丑,理想与崇高精神等等。但是表达是需要有理性和控制力的,不是泛滥的情感。我崇尚理性之上开出的花。”轻松与浪漫,优雅与残酷,都是观众在面对他的作品时,感受到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