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鸟不惊,法国艺术家让-吕克·米蓝鸟类摄影个展亮相龙美术馆

作者:梁子涵图片提供: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施布特-玛格画廊 2019年9月11日 资讯展览
9月1日,法国艺术家让-吕克·米蓝(Jean-Luc Mylayne)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个展“天堂之秋”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梳理了米蓝从70年代艺术生涯开始至今的创作,包括40余件摄影作品,继在法国阿尔勒梵高基金会和瑞士阿劳阿尔高美术馆展出后来到中国。展览题目取自米蓝自己的诗,包含季节指向和情绪隐喻。二楼展厅通透明亮,渗进江边夏末初秋的灰,和作品中多少清冽的空气相称。
人来鸟不惊,法国艺术家让-吕克·米蓝鸟类摄影个展亮相龙美术馆
“天堂之秋”展览现场
“天堂之秋”展览现场
这位艺术家开着房车去世界各地给鸟拍照,拍了四十年。静立于树梢的鸟、扑闪过池塘的鸟、小憩中的鸟、起飞的鸟、翠鸟、蜂鸟…在米蓝这位非典型鸟类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们是隐藏于世的主角。他拍的是鸟亦不是鸟,观者穿越镜头之眼,亲临相机另一边的世界,可能是镜片起雾,可能是回忆模糊,虚实交错的照片记录的是时间在自然中、在艺术家心中经过的痕迹。
让-吕克·米蓝  《2008年1月、2月,#561》183×228厘米  彩色照片   2008年
让-吕克·米蓝  《2008年1月、2月,#561》183×228厘米  彩色照片   2008年
让-吕克·米蓝 《1990年8月至1991年12月,#96》128×128厘米  彩色照片  1991年
让-吕克·米蓝 《1990年8月至1991年12月,#96》128×128厘米  彩色照片  1991年
让-吕克·米蓝 《2005年3月、4月,#301》123×123厘米  彩色照片  2005年
让-吕克·米蓝 《2005年3月、4月,#301》123×123厘米  彩色照片  2005年
“梵高及让-吕克·米蓝…不约而同地将时间的概念结晶化,而又带有不同的时代面貌”,本次展览策展人比奇·库来格(Bice Curiger)这样评价。库来格曾担任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并从次年开始就任梵高基金会艺术总监一职,而她本人则在20多年前就开始关注米蓝独特的自然摄影。1978年,而立之年的米蓝辞去工作,和妻子米兰妮·米蓝(Mylène Mylayne)变卖所有了所有资产,一起踏上寻鸟的拍摄旅程。或以清晰畅快的构图捕捉鸟的姿态,或以焦点模糊的视觉效果强调它们飞过的瞬间,米蓝看似随意的捕捉背后有精确的计测、全身心的投入和坚韧的等待支撑。
让-吕克·米蓝 《1980年7月、8月, #25》33×33厘米 彩色照片 1980年
让-吕克·米蓝 《1980年7月、8月, #25》33×33厘米 彩色照片 1980年
“天堂之秋”展览现场
“天堂之秋”展览现场
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纪实摄影师,画面中的每处都事前经过认真考量,包括即将飞过的那只鸟。大到树干走向,小到远处国旗飘扬的幅度,以及将要停留、还未出现的那只鸟的脖颈的姿态。完美主义追求意味着漫长的等待,达到一幅满意的画面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鸟还没来,就继续期待;今日有雨光线稍逊,那么明日再试一次;气候转冷鸟迁徙,那么明年继续在同样的位置等候。鸟是季节性动物,日月更迭,春秋变换,人亦然。这是米蓝作为艺术家对待时间的坦然姿态。
让-吕克·米蓝 《2005年4月、5月,#319》190×153厘米 彩色照片 2005年
让-吕克·米蓝 《2005年4月、5月,#319》190×153厘米 彩色照片 2005年
让-吕克·米蓝 《2007年2月、3月、4月,#524》228×183厘米 彩色照片 2007年
让-吕克·米蓝 《2007年2月、3月、4月,#524》228×183厘米 彩色照片 2007年
《2006年12月至2017年1月,#436》中,前景的树干模糊不清,停留于上的小鸟离观者似乎不过几厘米,我们自然地被吸引进画面,视线沿着红褐色沙石向远处延伸,就能在地平线最左侧发现两座天文台建筑。脚下是清晰实在的大地,眼前是用于观天探宇宙的天文台,人对宇宙、地对天、实对虚,米蓝在平面构图中安排叙事线索,诗意风景里不乏哲学思考。
“天堂之秋”展览现场 图为让-吕克·米蓝“美国时期”作品
“天堂之秋”展览现场 图为让-吕克·米蓝“美国时期”作品
同样的,在《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446》画面中部,树枝作日晷,投下的影子连接左下角一只鸟的喙,目光随之平移至画面右侧,发现稻草堆成了骷髅模样。米蓝的作品总能让观者身临其境,感受风与空气的游走,这无疑是浪漫的。他创造了温柔沉静的环境,邀请我们思考关于生死与存在的议题。
“天堂之秋”展览现场
“天堂之秋”展览现场
话虽如此,米蓝的画面还颇有寻宝趣味。比如《2000年11月、12月至2001年1月,B1-B2双联》,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前景地毯上的一幅黑白速写,画的正是窗外灌木丛空隙中停留着的那只鸟的身影。在拍摄前,米蓝都会先将自己想要达到的构图和景象画下来,在他看来,预设的能力和带着思考的绘制,是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最大的区别。
“天堂之秋”展览现场  左为《2000年11月,12月至2001年1月  B1—B2双联》
“天堂之秋”展览现场  左为《2000年11月,12月至2001年1月  B1—B2双联》
让-吕克·米蓝 《2006年4月、5月,#407》153×303厘米 彩色照片 2006年
让-吕克·米蓝 《2006年4月、5月,#407》153×303厘米 彩色照片 2006年
《1991年9月至12月,#105》这幅作品进一步探讨了人类自省这一话题。米蓝通过暗房合成蒙太奇,强调画面中的湖面倒影,真景与倒影共同组成了一条鱼的形状。“人类最初认识自己就是通过湖面的倒影,”策展人库来格在导览中提到,“镜面一直都是人类反观自身的直接途径”。
“天堂之秋”展览现场 右为《1991年9月至12月 #105》
“天堂之秋”展览现场 右为《1991年9月至12月 #105》
米蓝的照片都是独版,有时还隐约具有中国山水画的笔触动势,他的作品因此也和绘画的语境非常亲近。人与自然共处的的问题或许不是一时就能得以消解,米蓝的每一次拍摄,都用等待来安抚容易受惊的自然生灵。镜头离鸟的眼睛不过10厘米距离,相互映射。此时,人来鸟不惊。
让-吕克·米蓝 《2006年2月、3月,#368》123×153厘米 彩色照片 2006年
让-吕克·米蓝 《2006年2月、3月,#368》123×153厘米 彩色照片 2006年
让-吕克·米蓝 《2005年4月、5月,#320》123×153厘米 彩色照片 2005年
让-吕克·米蓝 《2005年4月、5月,#320》123×153厘米 彩色照片 2005年
展览将持续至12月8日。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