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视角 对在中国的外国艺术家的新观察

作者:滕昆 2015年6月28日 资讯展览
刚刚结束在纽约的“传统的复活”,美博文化马不停蹄的开启了在国内的新展览。与将更多的中国艺术带到国外相呼应,这次美博在自己的空间内展出了在中国的外国艺术家的群展。八位(组)外国艺术家,以与我们的日常所见不同的新视角,表现着若干个各有侧重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当我们习惯了关注“中国艺术家与西方艺术体系”,“西方艺术家”与我们的当下关系,却往往被不自觉的忽略。美博文化奉献的新展览“反转视角”,正在试图将这种“新关系”置入被关照的对象。
“反转视角——在华国际艺术家联展”展览现场
“反转视角——在华国际艺术家联展”展览现场
有着不同背景的八位艺术家——来自加拿大的米歇尔·马多(Michel Madore)、来自法国的玛丽·朱莉·彼德斯(Marie Julie Peters)和尼克·德·拉法耶(Niko de La Faye)、来自荷兰的谭思考(Laurens Tan)、来自意大利的李山(Alessandro Rolandi)与马吃辣和思凡诺(Marcella Campa and Stefano Avesani)、来自美国的康妮可(Nicole Condon Shih)和集合多国、多行业成员的国际艺术组织六岛(Island6)。他们在华生活多年,在其间生活并创作,关照中国文化及社会发展,他们住在胡同里,或者取了奇怪的中国名字,在当下,“外国人”已经不再新鲜,而当我们淡漠了对“外国人”的好奇,“外国人”同样在揭开对中华文化的陌生,从艺术家的视角观察当下的中国。
美博文化执行董事徐娟(右三)、策展人、美博文化艺术总监唐泽慧(右五)与部分参展艺术家合影
美博文化执行董事徐娟(右三)、策展人、美博文化艺术总监唐泽慧(右五)与部分参展艺术家合影
“用一种比较开放的心态和多元的情怀去关注更广大的艺术”
 
美博文化执行董事 徐娟
美博文化执行董事 徐娟
我们今天生活的北京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所在。从我们这个展览来看,很多艺术家背景都非常有意思,可能一个人集很多文化背景于一身,是非常丰富和多元的。同时我们又知道,北京的生活成本又非常高,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还坚持生活在北京的海外艺术家,而且又愿意住在胡同里,应该说是对中国文化真正感兴趣的。那么,当我们中国艺术家的个人风格被世界所关注的时候,这些被中国文化所吸引的外国艺术家又如何表现中国呢?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观”,非常有意思,在当下,我们应该把视线拉远,放大我们的视野。我们始终致力于用一种比较开放的心态和多元的情怀去关注更广大的艺术,相对来说,并不像是传统画廊一样只盯着我们自己要“做”的艺术家。包括我们近期推出的“美的历程APP”,也是在努力向大众普及艺术,同时我们希望能给观众们呈现更为多元的关照艺术的视角。回到这个展览,我们也是希望这样一个更“公益”的展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人、更多机构可以关注到这个群体,文化的交流总要有人去做,而对于我们来说,这次展览也是对我们海外项目的呼应。与之前的展览相比,这次展览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展览布置完毕之后就感觉有一些不一样的气息,有点像在海外吃中餐——或许这就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差异,被另一种文化“咀嚼”之后的再呈现总是有所不同的。
美博文化执行董事徐娟与嘉宾在展览现场
美博文化执行董事徐娟与嘉宾在展览现场
“寻找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界”
策展人、美博文化艺术总监 唐泽慧
策展人、美博文化艺术总监 唐泽慧
这个展览其实计划很久了。2011年在一个国际艺术家驻地项目里我认识了很多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国际艺术家,在此之前我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大的一个群体。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发端,希望大家可以关注到这个群体的存在,我们的展览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二环内,在草场地、费家村乃至宋庄,在华国际艺术家的群体其实十分庞大,同时,他们的创作与我们的社会关联紧密。如果我们仅仅是从国际或者生物学的种族角度来考虑中国当代艺术的话,其实是比较狭隘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大家可以去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界在哪里。之前讨论比较多的是中国或者非西方艺术家进入西方社会时的情况,对他们的文化想象、他们的反应、采取的策略等等,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的、反转的状况,西方艺术家第一次试图进入中国社会,这中间所蕴含的区隔与交流,权力的关系是怎样的,是我们希望引发的讨论。
“我的作品的改变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
美国跨学科艺术家 康妮可(Nicole Condon Shih)
美国跨学科艺术家 康妮可(Nicole Condon Shih)
我在北京七年多,这是第一次看到一个关照在中国很长时间的外国艺术家的展览。对于我来说,来到中国之后,我的作品确实发生改变了,而这种改变,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比如我与中国艺术家合作,创作了很多作品,因为我们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作品会在沟通阶段出现很多冲突,然后通过不停的交流,最后完成作品。比如在这次展览上我拿来的作品,就是我与一位中医交流后得到的想法。“硼砂”在中国是清理身体的一种药材,而在美国是用来杀蟑螂的药物,如果不是在中国,我是不可能想到“硼砂”可以用于人类,甚至也许我都不会对中医感兴趣。对于我来说,中国意味着特别深的文化和历史,而在中国与不在中国,对这种文化、历史的理解与感觉是全然不同的。
偶然的机会让 艺术家康妮可了解到在美国用于驱杀蟑螂的“硼砂”在中医中用于“清洁身体”,这让她感受到文化差异下事物的多重面貌,艺术家以“硼砂”为材料与主题创作了众多作品,其中既包括在培养皿中“生长”的硼砂,也包括以摄影方式记录下来的硼砂成熟体的影像
偶然的机会让 艺术家康妮可了解到在美国用于驱杀蟑螂的“硼砂”在中医中用于“清洁身体”,这让她感受到文化差异下事物的多重面貌,艺术家以“硼砂”为材料与主题创作了众多作品,其中既包括在培养皿中“生长”的硼砂,也包括以摄影方式记录下来的硼砂成熟体的影像
《晶格——北极冰》 摄影 100×100cm 2015
《晶格——北极冰》 摄影 100×100cm 2015
“艺术家应当更深入地与身处的社会发生关联”
意大利艺术家 李山(Alessandro Rolandi)
意大利艺术家 李山(Alessandro Rolandi)
我理解这个展览是要表达对中国、外国辩证关系的探讨,对于我来说,在展览中呈现的这个作品项目,是我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在中国的一个工厂完成的,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多元重合的项目,所以我认为这个作品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关注这个社会,而是身处其中直接的参与。我觉得“外国艺术家”的身份对于我在中国的生活创作既有利又有局限性,有利的地方在于,大家对外国人有一种“好奇”,而这种“好奇”是可以被我“利用”的。但是同时这也带来局限性,就是很难与人建立长期、深入的联系。我认为当下的中国处在“巨变”之中,充满可能性,而艺术恰恰是需要这种“巨变”的外部环境的。来到中国,我的创作从原来比较个人的绘画与雕塑转向了对社会的直接介入,通过在中国的生活,我感到艺术家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不是在画室创作就可以的,而是应当更深入的与身处的社会发生关联。
《社会敏感性研究与发展计划-马永峰》,新“大字报” 视频 2012
《社会敏感性研究与发展计划-马永峰》,新“大字报” 视频 2012
《社会敏感性研究与发展计划-清水恵美,小动作》 视频 2012
《社会敏感性研究与发展计划-清水恵美,小动作》 视频 2012
“我们面对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与复杂性的现状”
法国跨领域艺术家、表演者和教育家 玛丽·朱莉·彼得斯(Marie Julie Peters)
法国跨领域艺术家、表演者和教育家 玛丽·朱莉·彼得斯(Marie Julie Peters)
虽然工作生活在北京,但是这十年来,每一年我都会到贵州,并在那里有一个与当地苗族妇女合作的蜡染工坊。在这十年间,我与当地文化、当地人都有了很深的感情。从最初充满理想化的、试图寻找一个相对偏远、原始的地方的文化,到如今感同身受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异。从一个充满历史感与文化差异的自我环境,到一个城市文化中为满足猎奇心理而做的表演装束,对于文化来说是可怜的——从一种自然的、珍贵的,到因为“没有钱”而所有被珍视的东西都可能变得“一文不值”的。
十年类多次往返贵州的艺术家与当地苗族妇女合作,以蜡染方式表现着她眼中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三件以蜡染方式制作的长袍,如同一段传统文化与当代融合的三部曲
十年类多次往返贵州的艺术家与当地苗族妇女合作,以蜡染方式表现着她眼中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三件以蜡染方式制作的长袍,如同一段传统文化与当代融合的三部曲
在作品《黔行》中,艺术家以传统的蜡染方式表现了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冲突
在作品《黔行》中,艺术家以传统的蜡染方式表现了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冲突

“艺术家想讲的和作品最后呈现的可能是两个不同的故事”
意大利艺术家,建筑师 马吃辣和思凡诺 (Marcella Campa and Stefano Avesani)

 
意大利艺术家,建筑师 马吃辣和思凡诺 (Marcella Campa and Stefano Avesani)
 
这个展览的想法,就是想把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艺术家做一次集体呈现。作为建筑师,我们选择了两组既与我们的身份背景又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的代表作品。 一组是我们在即将被拆迁的区域对一些“废墟”做的临时改造,给当地居民创造一个大家可以休息、聚会的临时性的公共空间。另外一组是对“胡同”的再创作。作为建筑师,同时作为意大利人,古建筑和古老的城市格局对我有特别的吸引力。我们在胡同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我认为胡同就是一个舞台,每天都会在这里遇到意想不到的事,充满了惊奇与惊喜。与我们所关注的项目——平衡拆迁与发展——相关,我们在胡同里做了很多实地的测量,我们发现很多时候现有的“地图”不足以帮助我们完成对“胡同”的深入考察,所以我们只做了比例尺相当大的“地图”,而我们同时发现,作为工作辅助的“地图”在很多时候成为我们与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沟通的“敲门砖”,人们很喜欢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轨迹。以此为媒介,很多人向我们讲述他们与胡同的故事,这也成为我们搜集研究项目素材的最佳方式。
在废墟中改造的临时性公共空间
在废墟中改造的临时性公共空间
现场展出的《南锣鼓巷胡同》,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艺术家制作了精确的大比例胡同地图
现场展出的《南锣鼓巷胡同》,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艺术家制作了精确的大比例胡同地图
艺术家兼建筑师夫妇喜欢用类似床单晾晒的方式展示作品,这样的方式吸引众多生活在胡同里的人们亲近并主动向他们讲述自己与胡同的故事
艺术家兼建筑师夫妇喜欢用类似床单晾晒的方式展示作品,这样的方式吸引众多生活在胡同里的人们亲近并主动向他们讲述自己与胡同的故事
更多参展作品:
艺术家尼克·德·拉法耶(Niko de La Faye)带着一个安置在中国传统三轮车上的宇宙乾坤的象征物(八卦车)从北京到上海、再到香港,并在香港艺术博览会上举办了“M2B北京——香港”展览。图为《M2B》影像记录截图
艺术家尼克·德·拉法耶(Niko de La Faye)带着一个安置在中国传统三轮车上的宇宙乾坤的象征物(八卦车)从北京到上海、再到香港,并在香港艺术博览会上举办了“M2B北京——香港”展览。图为《M2B》影像记录截图

同样对三轮车感兴趣的还有来自荷兰的谭思考(Laurens Tan),他将“极度悠闲”篆刻在红色三轮车上,表达着艺术家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批判,亦表达艺术家对目前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走势所作出的深刻反映

同样对三轮车感兴趣的还有来自荷兰的谭思考(Laurens Tan),他将“极度悠闲”篆刻在红色三轮车上,表达着艺术家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批判,亦表达艺术家对目前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走势所作出的深刻反映

六岛参展作品《全方位体验》,来自其“城市崛起”系列
六岛参展作品《全方位体验》,来自其“城市崛起”系列
米歇尔·马多(Michel Madore)作品《静中人》,试图呈现某些常常“缺席”的人们的脆弱
米歇尔·马多(Michel Madore)作品《静中人》,试图呈现某些常常“缺席”的人们的脆弱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