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件作品,让周文矩、彭薇和宋冬跨越11世纪对话
12月19日,“画屏:关于展览的展览”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开幕,展览只展出了三组作品:周文矩《重屏》(灯箱)、宋冬《窗门屏》以及彭薇的“七个夜晚”系列中的三件。

“画屏:关于展览的展览”,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现场
展览如同一场古今对话,以传10世纪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作为展览纽带——该作品原作藏于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现场作品以灯箱展示。另外两组作品,则来自当代艺术家彭薇和宋冬。


传10世纪周文矩《重屏》(灯箱)
据策展人巫鸿介绍,这个微型展览是为了反思刚在苏州博物馆结束的大型展览“画屏:传统与未来”并对其进一步观念化,因此可以看作是一次“关于展览的展览”。巫鸿表示,因为自己产生了筹划这个展览的想法,因此整个展览也可以算是他作为策展人的“作品”。用艺术家陈丹青在座谈会上的话说,这个只有三件/组作品的展览“非常巫鸿”。

对谈现场
参展艺术家之一的彭薇表示,布展中就发现这是一次很特别的展览:周文矩的作品在宋冬作品中折射,而彭薇的作品也“折射”其中。同时她还表示,自己十分喜欢这件周文矩的作品,尤其是被画面后方的女人们所吸引;而在彭薇自己的作品中,女人则成为了主体。而在2017年苏州博物馆的展览之后,彭薇老师关注作品中的建筑元素。她的画面中的不同片段,有的出自自己的梦境,也有的出于朋友讲给她的梦。在彭薇看来,画家有能力让不合理变为合理。


彭薇 《第七夜》 2019

彭薇《第二夜》《第五夜》

彭薇 《第二夜》 2018


彭薇 《第五夜》 2018
而在宋冬看来,展览跨越了十多个世纪,将不同时空有趣的人和事聚集在一起。同时他还回顾了自己以往参加过的展览,以自己的经历出发,来看这次“既小又大”的展览。宋冬表示,在苏州博物馆的“画屏”展览对话感很强,作品体量非常庞大;当代艺术作品的每一次呈现场所不同,和周边产生的呼应也不同。此次展出的作品,是一件宋冬惯用的材料——旧窗子创作的“屏风”,窗上的镜面如同水波,映照并折射着其他作品。这是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作品,正因为有了《窗门屏》,才营造了现场三组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呼应。



宋冬 《窗门屏》 2018-2019
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