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美术馆开馆展“向心——城市共生计划”  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艺术高地

作者:张浩文图片提供:安·美术馆 2019年10月30日 资讯展览
安·美术馆开馆展“向心——城市共生计划”  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艺术高地
安·美术馆“向心——城市共生计划”开幕仪式与新闻发布会
安·美术馆“向心——城市共生计划”开幕仪式与新闻发布会
安·美术馆开馆展“向心——城市共生计划”  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艺术高地
安·美术馆开馆展“向心——城市共生计划”  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艺术高地
“向心——城市共生计划”展览现场
“向心——城市共生计划”展览现场
安·美术馆是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新光大中心城市综合体内的新美术馆,由易居中国联合创始人朱旭东和艺术家隋建国发起,是光大控股旗下的光大安石房地产基金资助的民办非盈利美术馆。此次10月29日在安·美术馆的“向心-城市共生计划”群展是其开幕展,由郑妍担任策展人,张子康担任学术主持。展览邀请了理查德•迪肯、林一林、李青、刘韡、沈远、宋冬、隋建国、谭勋、王郁洋、徐坦、尹秀珍、展望、赵赵共十三位国内外艺术家,作品涵盖了雕塑、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等形式,共展出29件作品。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了城市与自然、人以及人与社会的一种共生关系,探讨了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的变化问题。
刘韡《看!书》
刘韡《看!书》
徐坦《当我妈在树林中,谁对她说话》
徐坦《当我妈在树林中,谁对她说话》
展望《假山石167#》
展望《假山石167#》
展望《应形3#》
展望《应形3#》
刘韡《看!书》这个作品在这里或许不仅仅是一个作品名字,也是观者观看作品的一种状态描述。这件作品是选用了不同原料的纸张,书籍制作而成,是由多样的几何形式组成庞大的结构体,不指向任何具体的形象的同时又像一个建筑体,书本纸张成为了建筑材料。徐坦的作品《当我妈在树林中,谁对她说话》研究了来自东亚地区的一些人,他们对于人和植物世界,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假山石167#》和《应形3#》是展望的作品,一件是用不锈钢仿制的真山石,一件是自身投影在不锈钢假山石表面形象的二维转化三维塑像。前者人工又自然。后者变幻不定的反射除了反映出个体与环境的互为扭曲的幻觉之外,其形式的内涵或许在当今社会更能刺激人们对现实世界无限可能的想像。
安·美术馆开馆展“向心——城市共生计划”  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艺术高地
赵赵《塔克拉玛干计划》
赵赵《塔克拉玛干计划》
沈远《无墙》
沈远《无墙》
赵赵展出的作品是《塔克拉玛干计划》,这个作品很认真的计划,施行着一件在现实中看起来荒诞甚至毫无意义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吃力不讨好,但在艺术家这里却是值得去做,在他看来人存在的痕迹就如同作品中沙漠腹地中冰箱里的灯光,浪漫、希望、残酷、随时消散。《无墙》是沈远的作品,她用水泥铸就了三张乒乓球桌,并在桌上放置儿童座椅与书本,而在座椅上生长出来的是枯树枝与蝉蜕。沈远觉得许多贫困地区或战火纷飞的国家,孩子们仍未能得到“墙”的保护。
李青《海》左

《霓虹新闻·一亿粒米》右
李青《海》左
《霓虹新闻·一亿粒米》右
李青《十八棵松树》左

《海》右
李青《十八棵松树》左
《海》右
理查德·迪肯《未知的定制》
理查德·迪肯《未知的定制》
李青展出三件作品《海》《霓虹新闻·一亿粒米》和《十八棵松树》,其中《海》这件作品是其拼接的各种与大海有关的镜头画面,三组分别为面向海、走向海和跑向海,在这作品里或者说现实中其实都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或符号,艺术家将他提炼了出来。理查德·迪肯是此次展览中唯一一位国外艺术家,展出两件作品《新字母DEF》和《未知的定制》,不锈钢表面上复杂的花纹随着观者的走动也会有不同的变幻。
安·美术馆开馆展“向心——城市共生计划”  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艺术高地
安·美术馆开馆展“向心——城市共生计划”  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艺术高地
宋冬《同床异梦2》
宋冬《同床异梦2》
宋冬《玻璃老大哥》
宋冬《玻璃老大哥》
安·美术馆开馆展“向心——城市共生计划”  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艺术高地
尹秀珍《礼器#3》
尹秀珍《礼器#3》
“同床异梦”系列是宋冬使用一些老家具构建的空间,象征着从不同时间段来的具有时间刻度的物件在这一时间一同摆放在一张床上,即便我们可以控制这种种,依旧无法控制梦。《玻璃老大哥》是一个大吊灯装置,用一些废旧被扔弃的醋、洗涤剂、饮品等瓶子安装在一顶吊灯上,这是一堆失去作用的“监视头”,现实中的“监视头”或许跟这光一样无处不在。尹秀珍“礼器”系列既象征着受拆迁和战争摧毁的瓦砾,又是一个可以承载人灵魂的“器”,从冰冷到1330C°,瓷使它更具崇高感。
隋建国《引力场—升华的兰绿》
隋建国《引力场—升华的兰绿》
王郁洋的《关系》
王郁洋的《关系》
林一林《安全渡过林和路》
林一林《安全渡过林和路》
隋建国展出的是《盲人肖像》和《引力场—升华的兰绿》两组作品,前者是视觉化的触觉,后者是视觉化的引力。谭勋的作品明快而多彩,正如作品名字《彩虹》一般。王郁洋的《关系》这件作品将本应该挂在房顶的灯管摆在了地上,并随着内部装置的触发而随机的滚动,每一次滚动都是一种新秩序和关系的产生,并在下一次触发中破除。同样滚动的还有林一林的行为影像作品《安全渡过林和路》,艺术家分别从正义之泉、步行区、比尔艺术中心三个不同的景点向着比尔市政厅方向滚动,很具挑战性和危险性。
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3月15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