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七日驻留 “出走片刻”后的命题创作


九位参展艺术家合影(从左至右:张春华、翟倞、宋琨、商亮、何迟、叶甫纳、韩娅娟、李钢、张伟)
在距离北京市区七十公里左右的“SOHO中国-长城脚下的公社”,在泰国建筑师堪尼卡设计的大通铺建筑里,2018年青年艺术家公社驻留邀请展如约而至。“ArtDepot艺术仓库”作为联合举办机构,负责驻留和参展艺术家的甄选。

嘉宾艺术家集体合影

艺术家宋琨作品《森》 绘画装置,植物绿手绘,不规则尺寸 2018年

展厅局部(艺术家 翟倞作品《白玫瑰》)

展厅局部(艺术家张春华作品《窗外》)

艺术家韩娅娟作品《Alone Yet Together》 56x76cm 纸上综合材料 2018年

艺术家韩娅娟作品《Waiting for Perfection》 40x50cm 纸上综合材料 2018年
在北京最好的季节,在唯一一段位于酒店度假区的“私属”长城脚下,在与大自然最亲密的接触中。李钢、宋琨、何迟、韩娅娟、商亮、叶甫纳六位青年艺术家,展开为期一周的在地艺术创作。同时邀请了张伟、张春华、翟倞三位艺术家携作品参展。

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总经理曹斌与ArtDepot艺术仓库创始人赵倩颖交流


通往二楼的楼梯过道


李钢作品《草图》
在驻留的六位艺术家中,李钢、何迟、叶甫纳、宋琨四位都曾有过驻留经验。其中仅有宋琨一位主要以绘画为媒介,这样的构成面貌也反映出装置雕塑、观念艺术、多媒体等媒介与驻留项目的契合度更高,因为驻留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与空间地域的互动,如何在新鲜环境中创作出在本地无法实现的作品,所以也就对从事架上绘画的艺术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李钢的行为摄影《稍息》


李钢作品 《或者》
但也并非没有可能性,比如商亮以绘画的方式为不存在的两栋建筑“大通铺6”和“住屋9”书写的门牌号,就提示出长城脚下的公社的正版和复制版建筑之间的微妙关系。向来崇尚自然主义的宋琨在入驻前就已决定回归一次原始的写生,七天里完成了三件小尺幅绘画。平时鲜少尝试纸本的韩娅娟则在此次驻留里完成了两幅不同于其油画面貌的作品,坦言“集体创作”让她更加放松。

展厅局部(艺术家叶甫纳作品《巨甲阵 彩虹画》)

叶甫纳作品《代理长城》影像 2018年

叶甫纳作品《block chain》 40x30cm 摄影 2018年

何迟《圣维克多尔山》
李钢的作品是最符合驻留气质的,三件作品均在这里完成。他带着陌生感来到这里,面对窗外的绿树如荫,他用绘画的方式将空隙填满;用相机记录下在攀登陡峭的长城时身体的自然倾斜,只是水平面变成了长城的坡度,制造了一种错觉;在长城脚下的公社无意中拾来的商业活动废弃的剩余物,将它抱回房间,与它共处一室七天,然后再把它搬到了展览现场。叶甫纳带来了一件“指甲”装置以及一件在长城脚下的公社创作的影像作品《代理长城》,她一贯的通俗流行趣味配上魔性的音乐,成为现场最轻松的一件作品。何迟并没有以七天为驻留的时间终点,现场只展出了一件《圣维克多山》,以此呼应长城的轮廓。

商亮作品《竹屋9》

艺术家商亮作品《竹屋1》

商亮作品《金台夕照》 30x62.5cm 行动记录摄影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