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第二个展览开幕,张慧从东北出发回看视觉经验




项目名称——“中东铁路”是贯穿中国东北大地和近现代历史重要时刻的一条铁路线。它于1897年8月开始施工,1903年7月正式通车运营,呈“丁”字型,是俄罗斯帝国修筑的从俄国赤塔经到达海参崴的铁路中在中国境内的一段铁路系统,西起内蒙古满洲里,南至大连旅顺,最东延展到黑龙江省的绥芬河。
二战期间,日本介入东北的利益后,满洲国和苏联共同运营时期北段改称北满铁路,南段改称南满铁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重新控制该铁路,1950年后移交给中国。中东铁路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东北地区近代史的一个剖面,从物尽其用的铁路到供人参观的遗址,只过了短短的一百年,历史的风云诡谲可见一斑。


作为一个艺术项目,“中东铁路”由艺术家张慧于2018年提出,2019年由张慧与赵刚二人共同发起。不同于全球游荡的赵刚,张慧生于齐齐哈尔、曾在哈尔滨学画,对中东铁路的调查和探访似乎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寻根之旅。画作中反复出现的“李香兰”“喀秋莎”等审美偶像,在经过张慧的个人化处理以后,脱去历史外衣,具备了暧昧不明的当代色彩。牡丹江、绥芬河火车站等代表性建筑——那些纪念碑式的视觉结构在当下看来,也多了一丝怀旧和感伤气息。

张慧不吝在画布上泼洒鲜明色彩,他不满足于严肃工整的叙事,总在画面的细小之处增加一些“点睛之笔”,如几何体的粉色边线,或者画布一角突然出现的色块。这些“弦外之音”打破了画面的寂静,趣味之余,是艺术家在不断突破和尝试,拓展绘画的外延。
在全球化的年代,每个人的身份和背景似乎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无关紧要起来,无处不在的网络之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联结了所有人,但人类的求异天性似乎并不满足于同样一张“地球人”面具。此时,“我是谁”已经超越了一种疑问,而变成近乎是一种渴求了。“中东铁路”项目除了提供一种看待历史的宝贵视角、展现了两位艺术家感性与理性交织的作品之外,还向所有人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却被日渐淡忘的问题:你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