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迪拜艺术市场换挡前行
资料来源:www.reuters.com
看来,迪拜有意识到这世上确实有钱买不到的东西。近年来,随着石油驱动的经济增长,迪拜成功的确立了其在区域财政、贸易、旅游、零售上的中心地位。然而,也有迪拜难以把控的领域,比如说艺术。
拍卖业绩持续下降
迪拜在收藏艺术上的高昂热情令其在国际市场上一夜成名,而这也赋予了酋长国的文化生活某种诡异的色彩。但是迪拜若想要成为一处真正的文化中心,酋长国得逐步地转换整个中东的文化版图,这件事情相对来讲要复杂地多,而且绝对是旷日持久的工作。
五年前,迪拜在拍卖场上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纪录,这令虽尚处在萌芽期的迪拜当代艺术一再地被媒体用“繁荣”和“绽放”来形容。但实际上,自2008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在这一区域开设分部的拍卖行,无论是佳士得还是邦瀚斯,他们的销售额都在持续下跌,邦瀚斯甚至选择了不再在迪拜举办拍卖专场,仅保留联络处。
邦瀚斯英国和欧洲区的总裁Mattew Girling认为迪拜虽然富人有很多,而且有不少可支配的年收入,但这一特性也不能令迪拜很快地就成为区域市场的中心位置。但在伦敦和纽约不一样,那里由博物馆、画廊以及经纪人构成的艺术生态基础已经形成。“这样的艺术生态的存在能够帮助你抵抗衰退,但在迪拜,一切都处在婴儿期。”
所以邦瀚斯撤退了,邦瀚斯认为留在迪拜今后要遭遇的损失肯并比在伦敦要惨重。“如果你要称迪拜艺术市场为曙光的话,那得加个前缀,它是虚幻的。”Girling说道,“另外,我们其实有很多的全球客户,他们并不是固定生活在某处。没有这个必要为了接近他们,而专门在迪拜开设专场。”
虽然也在经历下跌,但佳士得不打算从迪拜撤退。今年(2012年)的四月份,佳士得在迪拜又如期举行了它第十二场拍卖,但是收益实在难以企及2008年时曾创造的制高点——两千万美金。而且,现实是,自2008年那场拍卖之后的常规拍卖专场再没有超过2010年四月份的790万美元。
积极讯号浮现
令艺术专家们感到兴奋的是,这几年中东藏家的影响力和数量在持续不断地增长,尤其是参与的年轻藏家数量有了显著的增长。
数据显示,无论中东藏家们居住在哪里,他们正逐渐成为全球艺术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2011年中东客户主导了佳士得全球销售额的8%,而在2010年这一数据是5%。而这些藏家多是两地居住的那种。
一位参与佳士得迪拜拍卖的藏家就表示自己一半时间在迪拜,一半时间在伦敦,他还分享了他的体验。“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进入拍卖场,从他们能接受的价格开始,不断地学习,试图参与进来。”他说道,“我觉得这还蛮有趣。”
佳士得在今年(2012年)四月份于迪拜中心阿联酋航空塔举办了一场由阿拉伯、伊朗、土耳其艺术家组成的当代艺术专场,这个专场就吸引了很多的年轻而时尚的人群,不少便是年轻藏家。而且受年轻藏家欢迎的往往是那些反映妇女社会地位、社会和公民权利以及“发生在中东几国的阿拉伯之春”这一类题材的作品。这些年轻藏家青睐的是“能够表达社会痛楚,具有表达力度”的作品。
对这一现象,一向很理性的佳士得中东区域主管Michael Jaha 表示这种新出现的藏家群体将是今后建立稳健的市场的根基。而对于2007、2008年市场出现的热潮,他曾给予的评价是“过热”且“不具备可持续性”。
另一个迪拜艺术市场的积极讯号即迪拜艺博会的受宠。这一立足于中东、北非、南亚的艺博会到今年(2012年)已举办了六届,在第六届共有来自32个国家的75家展商参与其中。而参观者的数量相比较刚成立的2007年,增长了近4倍,达到22000多人次。
对此,艺博会总监Antonia Carver对迪拜艺术市场的发展感到很乐观。“国际艺术市场对伊朗和阿拉伯的认可非常明显,”她说道,“而我不任何所有人都在期盼着迪拜艺术市场的大繁荣,我觉得他们想要的会是持续稳定的增长。可以说,现在的状况相比以前真是好多了。”
看来,迪拜有意识到这世上确实有钱买不到的东西。近年来,随着石油驱动的经济增长,迪拜成功的确立了其在区域财政、贸易、旅游、零售上的中心地位。然而,也有迪拜难以把控的领域,比如说艺术。
拍卖业绩持续下降
迪拜在收藏艺术上的高昂热情令其在国际市场上一夜成名,而这也赋予了酋长国的文化生活某种诡异的色彩。但是迪拜若想要成为一处真正的文化中心,酋长国得逐步地转换整个中东的文化版图,这件事情相对来讲要复杂地多,而且绝对是旷日持久的工作。
五年前,迪拜在拍卖场上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纪录,这令虽尚处在萌芽期的迪拜当代艺术一再地被媒体用“繁荣”和“绽放”来形容。但实际上,自2008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在这一区域开设分部的拍卖行,无论是佳士得还是邦瀚斯,他们的销售额都在持续下跌,邦瀚斯甚至选择了不再在迪拜举办拍卖专场,仅保留联络处。
邦瀚斯英国和欧洲区的总裁Mattew Girling认为迪拜虽然富人有很多,而且有不少可支配的年收入,但这一特性也不能令迪拜很快地就成为区域市场的中心位置。但在伦敦和纽约不一样,那里由博物馆、画廊以及经纪人构成的艺术生态基础已经形成。“这样的艺术生态的存在能够帮助你抵抗衰退,但在迪拜,一切都处在婴儿期。”
所以邦瀚斯撤退了,邦瀚斯认为留在迪拜今后要遭遇的损失肯并比在伦敦要惨重。“如果你要称迪拜艺术市场为曙光的话,那得加个前缀,它是虚幻的。”Girling说道,“另外,我们其实有很多的全球客户,他们并不是固定生活在某处。没有这个必要为了接近他们,而专门在迪拜开设专场。”
虽然也在经历下跌,但佳士得不打算从迪拜撤退。今年(2012年)的四月份,佳士得在迪拜又如期举行了它第十二场拍卖,但是收益实在难以企及2008年时曾创造的制高点——两千万美金。而且,现实是,自2008年那场拍卖之后的常规拍卖专场再没有超过2010年四月份的790万美元。
积极讯号浮现
令艺术专家们感到兴奋的是,这几年中东藏家的影响力和数量在持续不断地增长,尤其是参与的年轻藏家数量有了显著的增长。
数据显示,无论中东藏家们居住在哪里,他们正逐渐成为全球艺术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2011年中东客户主导了佳士得全球销售额的8%,而在2010年这一数据是5%。而这些藏家多是两地居住的那种。
一位参与佳士得迪拜拍卖的藏家就表示自己一半时间在迪拜,一半时间在伦敦,他还分享了他的体验。“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进入拍卖场,从他们能接受的价格开始,不断地学习,试图参与进来。”他说道,“我觉得这还蛮有趣。”
佳士得在今年(2012年)四月份于迪拜中心阿联酋航空塔举办了一场由阿拉伯、伊朗、土耳其艺术家组成的当代艺术专场,这个专场就吸引了很多的年轻而时尚的人群,不少便是年轻藏家。而且受年轻藏家欢迎的往往是那些反映妇女社会地位、社会和公民权利以及“发生在中东几国的阿拉伯之春”这一类题材的作品。这些年轻藏家青睐的是“能够表达社会痛楚,具有表达力度”的作品。
对这一现象,一向很理性的佳士得中东区域主管Michael Jaha 表示这种新出现的藏家群体将是今后建立稳健的市场的根基。而对于2007、2008年市场出现的热潮,他曾给予的评价是“过热”且“不具备可持续性”。
另一个迪拜艺术市场的积极讯号即迪拜艺博会的受宠。这一立足于中东、北非、南亚的艺博会到今年(2012年)已举办了六届,在第六届共有来自32个国家的75家展商参与其中。而参观者的数量相比较刚成立的2007年,增长了近4倍,达到22000多人次。
对此,艺博会总监Antonia Carver对迪拜艺术市场的发展感到很乐观。“国际艺术市场对伊朗和阿拉伯的认可非常明显,”她说道,“而我不任何所有人都在期盼着迪拜艺术市场的大繁荣,我觉得他们想要的会是持续稳定的增长。可以说,现在的状况相比以前真是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