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的未来 从第二届IAAC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写作

作者:曹丝玉 2015年11月30日 资讯事件
众评委、嘉宾和获奖者张未(中间)合影
众评委、嘉宾和获奖者张未(中间)合影
11月29日,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颁奖典礼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举行。IAAC由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主办、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及安信信托·至美空间承办、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协办、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民生艺术基金会及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赞助。本届IAAC邀请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主席Marek Bartelik、《帕克特(Parkett)》杂志出版人Dieter von Graffenried、资深策展人及艺术史学家皮力、国际双年展协会(IBA)主席李龙雨、皇家艺术学院院长Juan Cruz担任评委。经过严格的匿名审评之后,来自加拿大的大卫•鲍尔泽(David Balzer)获得了本届IAAC一等奖,获得奖金6000欧元;中国的张未和美国的安德鲁•韦纳(Andrew Weiner)获二等奖,获得奖金2000欧元。

本届IAAC共收到中、英文稿件261篇,其中180篇为英文投稿,中文投稿81篇。英文投稿来自英国、美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加拿大、埃及等,甚至还有黎巴嫩、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等中东地区的国家,共计47个国家和地区。中文投稿则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香港、杭州、台湾等地区,也有来自法国、美国、英国和德国等海外华人的投稿。广泛的地区性让本届作品更加多元化。IAAC评委主席Henry Meyric-Hughes表示:“本次收到的作品涉及范围之广,类型之多,给评审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表明,即使如今的媒体并没有给予这类写作应有的空间,但我们从不缺乏优秀的作品和优异的鉴赏能力。”本届IAAC在延长了征稿时间、给予作者更多思考和筹备时间的同时,还做了一个细节性改动,即对文章字数提出英文1500字或中文2000字的要求,这是为了鼓励作者摆脱展览画册邀稿(catalogue essay)那类冗长的论文式写作,回归到内容本身做深入的评论。在如今各种各样的宣传式文学中,这样的创作尤其珍贵。

全球化和消费至上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的日常思考与阅读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显得支离破碎,于艺术评论而言尤其如此。IAAC设立的目的之一便是鼓励持续、公正的关于当代艺术的写作,远离过热的市场压力和社会压力,创造一个供人们思考的空间。一切关于艺术的写作,都是思想、灵感和观念的传达。评审团认为,大卫·鲍尔泽的作品《Douglas Coupland Doesn’t Care About You》用轻盈的语言完美地表达了其艺术评论主题。而其作品涉及到的广度,更显示了作者明锐的鉴赏能力,深深抓住了读者的关注。今年投稿的中文作者主要由学生、自由写作者、艺术管理者和策展人构成,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评论方向更为年轻和自由,令人惊喜。而英文投稿作者则多为策展人或专业评论家、自由写作者、艺术家和学生。

在本届IAAC的评审过程中,评审团注意到了两种主要的趋势:一种为学术话语形式,其更多地致力于分析作品的理论基础;而另一种则具有即时新闻性,将作品准确地定位在公共领域。而最好的写作是这两者的结合,这恰恰也是国际艺术评论奖的宗旨:坚持和鼓励一种面向公众的、有想法有智慧却不囿于专业领域的写作方式。

评委在所有投稿中遴选出共20篇入围文章,之后将会以原文和译文双语形式集结成书,于2016年春出版。
艺术批评的未来  从第二届IAAC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写作
2015IAAC二等奖获得者张未发表获奖感言: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在互联网时代,写作作为一门最古老的手工艺,在全球所面临的挑战是相同的——当知识分子从庙堂与教堂走出来之后,媒体是他们的第一个存身之所。是媒体诞生了黑格尔与马克思,也是媒体让中国民国一代知识分子百家争鸣。然而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媒体写作开始离学院越来越远,离艺术创作过程也越来越远。写作者再也不能如丹尼尔·贝尔那样拿着媒体发表的精妙文章就能够获得博士学位。互联网的诞生则更打破了学院与大众媒体的分隔对立,让学术话语与消费娱乐在大众媒体上扭成一个奇怪的混合物。严肃的精英写作开始被散乱的、不雅致的句子所扰乱,消费化的娱乐与市场化的作品评价也将自己的矛头指向深入而清晰的思考。

用写作来维护艺术与知识的某种价值变得越来越难。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需要澄清以资本与市场为主导的艺术媒体中的各种谬误,一方面却又要用一种新的话语方式来刺穿包裹在艺术作品上的空洞的观念。这一时代的双重压力,让优秀的写作者总是徘徊不定——一边是用娱乐消费来奔波生计,另一边则用严肃优雅来实现理想。艺术的价值也在这种普遍的犹豫之中混沌不清。而最近国际各界知识分子对恐怖主义问题上的探讨,也同样显示出这种写作的犹豫与孱弱。

改变这一切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我相信,民生美术馆所设立的这一艺术论评奖项,也是对我们努力的一种肯定。

我是从法国当代哲学与文化批评这个领域逐渐转向艺术评论的,感谢艺术界的许多老师在这一路上的指导、帮助与提点。中国人“以文载道,经纬天下”的传统人文精神,曾对国际的写作与文化领域贡献了重要价值。笔力、文气、风骨等概念,与兴观群怨等批评方法,也都成为尚待我们整理的解决当下国际人文话语贫弱问题的古老箴言。今天,这些价值仍在中国艺术评论行业中延续着,中国艺术界依然存有“文章千古事”的传统风骨。这让我这个从其他领域转来的后辈始终感动万分。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嘉奖,感谢民生美术馆,感谢我的老师们以及艺术评论界的前辈对我的帮助、教育和鼓励,感谢我的未婚妻石莹倩,她始终是我最坚定的支持者。”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