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林火山 一堂关于“东方抽象”的补课

作者:吕晓晨 2019年10月20日 资讯展览
在亚洲二级市场,近些年有一个愈发被重视的板块:战后华人板块。这一部分艺术家的作品,不少是以“东方抽象”为表现形式。虽然二级市场的高价让不少名单浮出水面,但是对于大陆地区的一级市场来说,东方抽象仍然是一堂需要补习的课程。
10月19日,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带来“风林火山——源自东方的抽象”群展,梳理了王攀元(1909-2017)、陈庭诗(1913-2002)、杨英风(1926-1997)、刘生容(1928-1985)、李元佳(1929-1994)、朱为白(1929-2018)、李芳枝(1933-)、冯钟睿(1934-)、庄喆(1934-)、李锡奇(1938-2019)、韩湘宁(1939-)11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一主题展览是亚洲艺术中心“新东方精神”概念系列的最新成果,并且覆盖多个台湾重要艺术群体,如“五月画会”(创始成员李芳枝及重要成员陈庭诗、杨英风、冯钟睿、庄喆、韩湘宁),“东方画会”(创始成员李元佳及重要成员朱为白、李锡奇),“兰阳画会”(创始成员王攀元),以及“自由美术协会”(创始艺术家刘生容)等。展览也得到英国李元佳基金会(The LYC Foundation)的大力支持,出借了四件这位留英艺术家“台北时期”的重要水彩及彩墨作品,首次于北京展出。
王攀元《蓝与黑》《无题》
王攀元《蓝与黑》《无题》
​王攀元 《帆船》 72×60cm 油画 年代不详
​王攀元 《帆船》 72×60cm 油画 年代不详
李元佳《无题》系列水墨、水彩纸本

由英国李元佳基金会(The LYC Foundation)借展
李元佳《无题》系列水墨、水彩纸本
由英国李元佳基金会(The LYC Foundation)借展
李锡奇《墨语》系列综合媒材水墨纸本
李锡奇《墨语》系列综合媒材水墨纸本
无论香港还是台湾,对于战后华人板块艺术都经过了多年深耕,自李敦朗先生自1982年创立亚洲艺术中心开始,“海外华人”“五月画会”“东方画会”等就是画廊一直以来研究的主轴线。如今在第二代画廊经营者李宜霖的学术战略中,这依然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刘生容作品
刘生容作品
风林火山 一堂关于“东方抽象”的补课
刘生容曾赴日本求学,因此作品中除了台湾本土元素外,也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
刘生容曾赴日本求学,因此作品中除了台湾本土元素外,也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
陈庭诗 《意志》系列版画
陈庭诗 《意志》系列版画
陈庭诗 《昼与夜》系列版画
陈庭诗 《昼与夜》系列版画
朱为白《同缘》《归元(万物归零)》《灵光》《卷》
朱为白《同缘》《归元(万物归零)》《灵光》《卷》
风林火山 一堂关于“东方抽象”的补课
​朱为白 《净化》 118.4×260.7cm(四拼) 布面综合媒材 1998
​朱为白 《净化》 118.4×260.7cm(四拼) 布面综合媒材 1998
展览标题“风林火山”源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此句代表不同速度的动态意象,借喻切入抽象画笔触与构图的视觉分析。与西方艺术理论“冷抽象”与“热抽象”的二元区分不同的是,东方的抽象更关注辩证哲学“动静结合”的中庸思想。抽象艺术20世纪初兴盛于西方,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在上海、广东等地因为中国现代主义运动而在中国大陆发展,但由于抗战爆发又戛然而止。内战后,从中国大陆去往台湾的艺术家在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触发后将源自东方传统的书法、写意画、逸品风格、禅宗绘画及道家思想,丰富了台湾地区的艺术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艺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李芳枝《秋》(左一)及《抽象》系列
李芳枝《秋》(左一)及《抽象》系列
冯钟睿 《2019-7-18》 167.5×127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冯钟睿 《2019-7-18》 167.5×127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冯钟睿 《2019-5-9》 137×91.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冯钟睿 《2019-5-9》 137×91.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庄喆《春之道》《醒》《风晓映翠》
庄喆《春之道》《醒》《风晓映翠》
在本次展出的11位艺术家中,大多来自中国大陆后赴台湾,如王攀元(生于江苏)、李元佳(生于福建)、李锡奇(生于福建)、陈庭诗(生于福建)、朱为白(生于南京)、冯钟睿(生于河南)、庄喆(生于北京)、韩湘宁(生于重庆);只有三位是台湾本土艺术家:刘生容(生于台南)、李芳枝(生于台北)、杨英风(生于宜兰)。这些艺术家中,如今在世的只有4位,有的依然留在台湾,有的早已定居海外……作为“东方抽象”的重要样本,他们在美术史的地位随着画廊、拍卖行的梳理渐渐清晰。
韩湘宁《雨水非水墨》系列,中间是韩湘宁在亚洲艺术中心(北京)门口拓印的井盖
韩湘宁《雨水非水墨》系列,中间是韩湘宁在亚洲艺术中心(北京)门口拓印的井盖
​杨英风 《龙啸太虚》 57×36×51cm 不锈钢 1991
​杨英风 《龙啸太虚》 57×36×51cm 不锈钢 1991
展览持续至持续到12月1日。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