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2,屏幕一代,是现实还是被截取的现实

作者:刘霞 2018年12月31日 资讯展览
(左起)华侨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红春、徐哲,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张培力,本次展览策展人,OCAT上海馆执行总监陶寒辰及参展艺术家合照
(左起)华侨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红春、徐哲,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张培力,本次展览策展人,OCAT上海馆执行总监陶寒辰及参展艺术家合照
8102,当一个来自互联网的“吐槽梗”成为一个展览的标题,我们要相信,这是屏幕一代的世界无疑了,而他们眼中的“现实”又会是什么?
2018年12月29日,OCAT上海馆本年度,也是现有空间最后一个展览“8102——与现实有关”开幕。同时,这也是OCAT上海馆针对39岁一下年轻艺术家的年度常规展览“年度青年艺术家项目”的第六次举办。过去五年间,OCAT上海馆策划并举办的年度项目包括:“第?代”(2013年)、“熵之真相”(皮埃尔·于贝尔奖入围展,2014年)、“Y世代之歌”(2015年)、“龙肝凤脑”(2016年)、“疆域:地缘的拓扑”(OCAT上海馆五周年特别展,2017年)。本次展览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项目中加入了推荐入围制度,在展览前期筹划中,主办方邀请20余位策展人、艺术家、媒体代表和机构负责人进行艺术家提名。经过最终有效提名的统计,选出了2018年项目入围艺术家名单:蒋竹韵、冯晨、杨健、沈莘、王拓、马海蛟。
OCAT上海馆“8102——与现实有关”展览现场
OCAT上海馆“8102——与现实有关”展览现场
OCAT上海馆“8102——与现实有关”展览现场
OCAT上海馆“8102——与现实有关”展览现场
OCAT上海馆“8102——与现实有关”展览现场
OCAT上海馆“8102——与现实有关”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OCAT上海馆执行总监陶寒辰担任策展人,他为展览选择了“8102”的标题,是希望通过对互联网上对“时间”调侃的这一词汇,将展览指向艺术家在时代文化背景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六位参展艺术家,分别展出了自己去往比较有代表性的多件作品,整场展览共展出了27件作品。而参展艺术家的年龄段也分布在80到90之间,所以展览看起来像一次比较集中的“85后”艺术家群体的切片。
策展人陶寒辰在展览现场导览
策展人陶寒辰在展览现场导览
比较巧合的是,六位艺术家参展的作品中大部分为影像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8102”标题所代表的屏幕一代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被用特定媒介“观看”的现实,而在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创作中,也多多少少在表现这种“现实”和真实“现实”之间关系。
蒋竹韵《融化之中,站立的轮廓》17分 视频装置 2015-2016
蒋竹韵《融化之中,站立的轮廓》17分 视频装置 2015-2016
蒋竹韵《全景与凝视》尺寸可变 互动装置 2018
蒋竹韵《全景与凝视》尺寸可变 互动装置 2018
蒋竹韵《结尾在开始之前》尺寸可变 装置 2018
蒋竹韵《结尾在开始之前》尺寸可变 装置 2018
在蒋竹韵2015年的作品《融化之中、站立的轮廓》中,艺术家通过四台摄像机对一把椅子进行了四个角的对焦,最终将这把椅子在时间和透视上的流动搬上了这件四频影像作品,而在其展出的另外2件作品中,更是强调了屏幕和观看的关系。在影像作品《全景和凝视》中,通过眼球扫描仪,屏幕和观众呈现了有趣的互动,只有你看向相反的方向,才可以看到你想看的画面,而无论如何,你能看到的也不过只是画面的片段。装置作品《结尾在开始之前》更是将眼球移动的数据映射于一米长的直线模组中,将机器与人的关系带入这种对“现实”的观看中,现实和观看都被拉长至未来。
冯晨作品展览现场灯光装置
冯晨作品展览现场灯光装置
冯晨《独眼》11分28秒 单频录像装置,有声 2013-2014
冯晨《独眼》11分28秒 单频录像装置,有声 2013-2014
冯晨的作品则更是直接针对屏幕和“现实”之间的“间隙”创作,在展览现场,除了展出了艺术家过往的《豆腐》、《独眼》、《海盗》等作品之外,整个展览现场被艺术家布置为一件灯光装置作品,在一定频率强光的照射间隙,光照有着极短时间的停止,观众用各种影像装备拍照的时候,光线节奏便会显现在屏幕上。而这正是艺术家希望提示给观众的“摄影机空隙之外的世界,屏幕和真实世界的真假之辩。”而这种“真假”的线索在艺术家的其他作品中同样可以寻得。
王拓《中毒》16分33秒 单频影像 2017
王拓《中毒》16分33秒 单频影像 2017
王拓《现实与自然》13分49秒 三频影像 2014
王拓《现实与自然》13分49秒 三频影像 2014
王拓《无处不寻》142×150cm 喷墨打印 2016
王拓《无处不寻》142×150cm 喷墨打印 2016
对屏幕锁呈现出来“现实”的质疑,也出现在艺术家王拓的作品中。在作品《中毒》中,艺术家邀请12为广告片演员,以美国常见的心理救助现场的形式,向观众分享个人隐私,而这种隐私的真假无人可知。而艺术家正是以这种极具表演性质的作品来质疑电视节目对生活导向带来的现实误差。而荧幕这样大众媒介的真实性问题也在其平面作品《无处可寻》中被提出。
马海蛟《不是。是真实的反应》风景计划1 9分45秒 六频影像 2014
马海蛟《不是。是真实的反应》风景计划1 9分45秒 六频影像 2014
马海蛟 《说快乐区域》风景计划#3  16分37秒 双频影像 2018
马海蛟 《说快乐区域》风景计划#3  16分37秒 双频影像 2018
影像思维也成为“屏幕一代”艺术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艺术家马海蛟在展览开幕前的对谈中也谈到了自己创作中不自觉的影像思维。本次展出的“风景计划”系列作品中,他将自己的日常生活通过摄影和影响的作品做出了或真实、或文学式处理的呈现,并且在“风景计划”第三部《快乐区域》中,将这种日常的呈现拓展至社会范畴,用“纪实采访”和“摄影”拼贴去讨论都市中关于人的存在问题。
杨健装置作品
杨健装置作品
沈莘展出的包括《礼记施用》、《半说半场》、《付出式批评》作品也在用镜头对现实问题的“错位”提出质问;而杨健展出的包括影像和装置在内的几件作品,则用戏谑和移情的方式指向大众经验的共鸣。
沈莘《付出式批评》26分11秒 单频录像 2015
沈莘《付出式批评》26分11秒 单频录像 2015
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3月10日。
艺术家与OCAT工作人员
艺术家与OCAT工作人员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