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亮:所谓的“式微”恐怕是向经典转化的状态

2022年11月30日 资讯展览
 
2022年6月7日,“集成——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版画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由吴洪亮先生担任策展人,汇聚了徐冰、隋建国、张晓刚、苏新平、王华祥、孟禄丁、洪浩、陈琦、冯梦波、邱志杰等10位在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共计50件版画作品,展览将延期至8月14日。本文采访了策展人吴洪亮先生,让更多观众能够从策展人视角了解展览的主题及更多展览信息。
 
吴洪亮:所谓的“式微”恐怕是向经典转化的状态
 
Q&A:
 
    Q:首先,非常感谢本次“集成”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版画展策展人吴洪亮先生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本次展览的情况?
 
    A:此次展览的基础是苏新平和陈琦两位老师一起推出的艺术家做版画的活动,但这次有点不一样。他们不想只是版画家,或者说以前是学习版画出身的艺术家,也希望有从事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共同来做一套版画。两位老师就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认真完成了这样的一套版画合集。然后,他们就提出应该展览一下这个系列相关的作品,之后就找到了我。这批作品,每位艺术家都花了很多的心血。我也觉得做这样的展览是十分必要的,这些老师绝大多数我也合作过,非常熟悉。展览对于我而言也是责任,要尽心尽力的完成师友们委托给我的事情。
 
吴洪亮:所谓的“式微”恐怕是向经典转化的状态

   Q、本次展览主题“集成”,这是一个很现代化的词?

    A:对,这是一个很现代化的词,灵感来自于电路集成、系统集成。 “集成”展览的名字就我的理解而言,这既是艺术家工作方式的集成,也是作品的集成,更重要的它是版画集成思维在物理空间的一次呈现。版画其实是要细读的,它跟大的装置艺术品还不一样,需要近距离的看,要慢慢的看。我们从芯片与古代屏风中得到启发,在建构细读可能性的同时,也搭建了展览独有的空间结构。

    Q、当前多元化语境当中,艺术表现的形式被不断拓宽,作为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版画似乎逐渐式微,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A:是这样的,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画也似乎在式微?在民间虽然卖得很好,但是从学界的角度上来讲,中国画在这十几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在不断的被质疑。

    我认为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中,包括版画也好,中国画也好,甚至雕塑也好,它们在今天大的艺术生态里,变成了一种经典性的状态。其内质中的能量会传递。我举个不那么准确的例子,这其实很像古典音乐,现如今贝多芬的曲子还在一遍一遍演奏着,甚至会永远的弹下去,但阐释方式与传播方式却不同了。

    以前可能大家觉得音乐的演奏是多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然后等等一系列的乐器才能完成。而今天做一个音乐,或者以贝多芬的古典音乐结构思维为一个基础来创造新音乐,可能一个手机就解决完了。

    难道就可以说以前的那种表达方式它就不重要了吗?我刚才讲到的是思维系统性的控制,就算是在中央美院或者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给学生的东西,也不太可能让它直接转换成今天高光的一些艺术品,它可能逐渐式微,但是这种思维的学习方式会促成艺术界有了徐冰,有了苏新平,有了陈琦······

吴洪亮:所谓的“式微”恐怕是向经典转化的状态

  Q、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们都是活跃于艺术界各领域的老师,他们也都有各自专注的艺术方向,您认为当下版画所呈现的面貌与其它艺术种类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A:我觉得版画家或者说从事版画能给人带来的滋养,这就是为什么叫“集成”,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思维方式,首先做版画要理性思考,然后要把“层思维”、“逆思维”、“复述性”等方式进行整合,这就是“集成”。

    这对于当代艺术家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如今的艺术家的表现形式常常变成综合媒介的呈现方式,他们已经跟以前艺术家拿支毛笔那样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当代的艺术家被要求考量的内容要比以前多得多,这就要求有系统思维,甚至要有合作的能力。

    Q、本次展览也是这轮疫情后苏州组织的一场较大规模的展览,但是相信在展览筹备期间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吧?从策展人的角度,您觉得疫情给策展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这个展览在筹备过程中和以前的一些展览相比确实不一样,我们看到的这批作品在春节前就送到了苏州,然后在苏州做完前期筹备工作。比如本次展览以屏风的方式展出各位老师的作品。整个屏风的制作过程,我们从线上看照片,定材料,然后直播布展。包括调整屏风的位置流线,也都是在网上完成。当然肯定也会有一些方面的“损失”,我们必须要承认这样的现实,但是也不得不感谢时代的高速发展,只有在5G这样的时代,我们才有可能这么做,这放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我前几日终于到县城看了展览,效果还是可以接受的,整体不错。

吴洪亮:所谓的“式微”恐怕是向经典转化的状态
吴洪亮:所谓的“式微”恐怕是向经典转化的状态

   Q、这次展览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呈现,我记得您跟苏州颇有渊源,之前也曾在苏州做过很多展览。苏州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当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与当代艺术碰撞,这给您带来怎样的体验?

    A:苏州是几百年来中国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为什么?不仅是制造业、商业,我认为“富”有它的道理,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太丰富了,互为支撑,才有了今天的苏州。近些年来除了北京外我待的时间最长的城市就是苏州,我觉得苏州教给我了特别多的东西,每次都是像上课一样,无论是拜访艺术家还是去看园林、博物馆,逛逛街巷,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学习过程。近日,还在苏州偶遇了一个有关拙政园的沙龙,居易、刘郎老师的发言,真是受益匪浅。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