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久”具本昌摄影中国首展, “捕捉那不可见的,是我摄影的欢愉”
9月4日,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幕新展“徘徊久-具本昌摄影(1990-2021)”。本展览是著名韩国摄影家具本昌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以艺术家早期作品“初始”为起点,梳理了其近三十年来的“面具”、“息”、“白瓷”、“金”等共十三个代表性系列作品。

具本昌作为摄影家和策展人的身份活跃于韩国当代摄影领域。自商业管理专业转向摄影艺术实为天性使然。具本昌在入职商业公司后抽身离开,前往德国学习艺术,在那里,自幼被深埋的内敛、敏感和细腻与摄影相遇。背离家族期待投身充满不确定性的艺术,具本昌早期的作品暗涌着每一个选择做出时的挣扎与苦楚——触手时的渴求,回望时的空无一物。


“徘徊久-具本昌摄影”现场
二十世纪末期是具本昌人生和创作的转折点。随着病榻上父亲呼吸与精神的消散,具本昌的目光与视角投向失落的空间中,他的思考从沉重的个体意义的追求,释放到渺小但永恒的存在。“命运之于生命的不确定性、生物与非生物的腐朽与消逝”成为艺术家后续创作探讨的主题,焚烧的相纸和传统祭祀的面具成为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摆渡的灵媒。具本昌是时间残骸的收藏者:溶解的香皂、古老的白瓷、墙壁的灰尘,被艺术家置于无色无光无影的虚空,在消逝与永恒的迷宫中徘徊不散。


“徘徊久-具本昌摄影”现场
与大多数接受正规摄影教育的人一样,具本昌的摄影起步于抓拍摄影。他以此磨炼感性,探索摄影的媒介特性。他拥有敏锐的造型感觉,通过在现实中的敏锐捕捉,充分铸造自己严谨的造型感,努力追求于司空见惯中出示日常的“惊异”之美。

选自《初始》系列,1991-1993
明胶银盐,线,纸,135 x 95 cm
明胶银盐,线,纸,135 x 95 cm
他这次展出的《时间的肖像》系列中的照片,既具有独立的画面美感,也经常因为他应因各种不同需要,如编辑图书或展览等,而在不同的空间里被精心组织成不同脉络的相互关系,展现了他对于生与死、永恒与刹那等关系的哲理思考。

选自《时间的肖像》系列,1998
收藏级艺术微喷,80 x 100 cm
收藏级艺术微喷,80 x 100 cm
而发端于父亲之死的《息》系列,则是以丰富的视觉隐喻来呈现摄影家本人对于生死大问的思考。


选自《息》系列,1995
收藏级艺术微喷,115 x 88 cm
收藏级艺术微喷,115 x 88 cm
具本昌对于物件有着特殊的兴趣。被他纳入视野的各种物品,既与他的个人记忆有关,也与民族记忆相连,有些甚至可以在这两方面同时满足他对于文化记忆、身份认同等的追寻要求。在他的一系列物件摄影作品中,也许以《白瓷》系列最为人知,是在国内外获得广泛接受的代表性作品,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选自《白瓷》系列,2014
收藏级艺术微喷,150 x 190 cm

选自《白瓷》系列,2005
收藏级艺术微喷,63 x 50 cm
收藏级艺术微喷,63 x 50 cm
《金》系列虽然一反白瓷系列所体现的质朴,被他以戏剧性的布光突现其辉煌,以此展示民族文化的荣耀,但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视觉确认与呈现。

选自《金》系列,2016
《面具》系列,是具本昌的另一个为人熟知的作品。民间仪式中人们所佩戴的面具,具有不可思议的神秘性。它们既是对于人性的某种提炼与概括,也反映一个民族对于生死的观念。面具通过遮挡而呈现出的对于外部世界的阻断,反而因其遮挡而更具吸引力。

选自《面具》系列,2002-2003
收藏级艺术微喷,112 x 89 cm
收藏级艺术微喷,112 x 89 cm
具本昌曾经说,“捕捉那不可见的,是我摄影的欢愉。”确实,无论是《白瓷》系列还是《面具》系列,他长期着力探索的,其实都是那隐藏于表面与表象背后的民族性的丰富内面。

具本昌的摄影,以韩民族的感性与美学为底色,以努力追寻民族文化认同为创作着力方向,积极尝试以摄影为手段的文化身份与认同的视觉化,作品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