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宫津大辅北京行
在此前的采访经历中,曾有一位专注于收藏年轻人作品的藏家跟我说,如果能在一位艺术家成名之前就能收藏到他的作品的话,那该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也是他做收藏的理想所在。而显然,这样的事情已经有了先例,比如说宫津大辅。
9月1日,自称工薪族收藏家的宫津大辅受邀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讲座,分享关于他的收藏以及他对收藏的看法的讲座。如果不熟悉宫津大辅的话,不妨参考《Hi艺术》杂志2011年九月刊文章《宫津大辅Daisuke Miyatsu 收藏带给你什么?》。
作为藏家,1963年出生的宫津大辅不同寻常的地方在于,他打破了收藏仅仅是富人“专利”的惯有思维,多年来,就职于一家公关公司的他依靠着薪水过活,却一点点地收藏着艺术品,十八年来,他共收藏了近三百多件作品。而故事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他往往在艺术家很年轻尚未成名之前就收到了他们的作品,比如说草间弥生、杨福东、蔡国强、Olafur Eliasson、Paul McCarthy等炙手可热的国际艺术家。更让人由衷佩服的地方则在于,他对于收藏的赤诚之心。因为收藏的都是自己喜欢的,所以于他而言,也就不存在买了后悔的说法。他从未出售过任何一件属于自己的收藏,而为了存储这些作品,还得花费资金租仓库,贵重藏品还得另外支付保险费。
收藏同辈和比自己年轻的艺术家作品是宫津大辅在收藏中的一大特点,因为在他看来收藏的不仅仅是作品,他很看重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或者说在收藏的同时,他也是个故事收集者。也会遇到想收藏却很贵的艺术家的作品,宫津大辅在面对这类作品时,他选择的是付出时间和真诚。曾为了收藏一件奈良美智的作品,他足足等了十三年,也曾为了收藏两位买不起的艺术家作品选择将作品刺青在自己身上!甚至为了能和自己喜欢的艺术家有直接交流,他还努力学习英文。
除了喜欢之外,宫津大辅也很有操守,他很反对直接通过艺术家买作品,他认为需要留给画廊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他不希望和艺术家直接谈钱的问题。
如果说收藏需要榜样的话,宫津大辅提到了前一阵子离世的在美国享有盛誉的收藏家赫伯特·沃格(Herbert Vogel),也许是出于同为工薪族收藏的特性,宫津大辅表示这位“榜样”对自己影响颇深。而他也很希望能够和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收藏经验和体会,到去年在台北当代美术馆举办的宫津大辅收藏展《瘾行者》为止,他共积攒了三次举办展览的经验,并出版了《如何买现代艺术》以及《用零用钱收藏当代艺术》两本书籍。宫津大辅透露,年底这两本书还将出版简体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