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展不止PSA!这个公共艺术双年展,颠覆了我对上海奉贤的认知!
提起上海,人们的印象常常是精致摩登的小资情调、是旧租界里的一幢幢洋房别墅、是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但这样的印象未免稍显刻板狭隘,上海共有16个区,其实各有风味,这一次,因为“上海之鱼”国际公共艺术双年展,我们将目光投向通江达海的奉贤。




9月9日,由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策划的第二届“上海之鱼”国际公共艺术双年展“游弋YOUYI”在奉贤区上海之鱼雕塑艺术公园开幕,展出了31位国内外艺术家的40件定制作品。
在偌大的雕塑艺术公园中,绿草成茵,湖中水波荡漾,40件新作与上一届双年展留下的“旧作”分散于公园内各处,走着走着,眼前会时不时出现惊喜,这些大自然之外的动人风景,以一种柔和、不突兀的方式为公众带来别样的视觉体验。




在“上海之鱼”之前,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已经做过10年的静安国际雕塑展,所以无论是在策划、资源、操作等方面都已累积了相当深厚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海之鱼”双年展的高起点和高品质。
王鲁炎、施勇、何岸、刘建华、伍伟、颜石林、梁绍基、比安·梅洛(法国)、拉斐尔·多梅内克(古巴)、佩德罗·雷耶斯(墨西哥)……这份参展艺术家名单,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够分量了。



但奉贤的“上海之鱼”双年展绝对不是静安雕塑展的平移,如何做出双年展的“在地性”、 围绕着奉贤的地理、人文文化展开艺术的叙述成为衡量“上海之鱼”精彩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在上海之鱼雕塑艺术公园之外,展览还延伸至龙潭公园、青年艺术公园、年丰公园和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五个公园加一个艺术中心的规模,当得起“双年展”二字。
都是两年举办一次,静安国际雕塑展未叫做“双年展”,而“上海之鱼”却被冠以“双年展”之名,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后者在作品选择上的学术性与严肃性。















除了展现作品、改变城市人文面貌之外,“上海之鱼”国际公共艺术双年展实际上抛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的一种公共艺术的才是好的?
艺术家施勇在开幕论坛上的一段话引人深思:“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觉得需要文化,于是全国各地出现铺天盖地的城市雕塑。我们的初衷是为了让这个城市更美,但实际上却变成了一种污染。为什么?那时候说到城雕就意味着“行活”,拿一个抽象的东西扭巴一下,切一刀,叫《腾飞》,那边再拧巴一下,拉一下,叫《希望》……这其实不但不能让城市更美,反而会让城市变得更糟糕。所以,真正好的城市公共性的雕塑其实是能够影响和改变一座城市的气质。”
从第一届“鱼跃”到第二届“游弋”, “上海之鱼”国际公共艺术双年展无疑正影响和改变着奉贤的气质,创始人毛文采在开幕式上说,她们计划至少做十年,未来几届的主题都想好了,“但暂时保密”。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奉贤的地区历史书写,或许将注定有“上海之鱼”国际公共艺术双年展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