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后果” 当代陶瓷艺术在挪威

作者:刘霞 2018年9月23日 资讯展览
陶瓷这个颇具古老中国身份象征的材料,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种种传奇色彩,已经成为了全球当代艺术的重要媒介。而这一古老的艺术媒介,在实用艺术的基础上,也被当代艺术家重新定义。
挪威卑尔根市非营利空间Kunstgarasjen
挪威卑尔根市非营利空间Kunstgarasjen
Kunstgarasjen空间
Kunstgarasjen空间
中国策展人张婷、挪威策展人比昂·英格·福利瓦格
中国策展人张婷、挪威策展人比昂·英格·福利瓦格
9月21日,由中国策展人张婷同挪威策展人比昂·英格·福利瓦格共同策划的“材料的后果:中挪丹加陶瓷艺术巡展挪威站”在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Kunstgarasjen空间开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材料的后果:中挪丹加陶瓷艺术巡展挪威站” 作为“第二种机遇:中挪丹加陶瓷艺术展”的第二站,再次得到了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上海浦东传媒有限公司主办,艺术浦东(上海)艺术品有限公司承办,挪威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卑尔根Kunstgarasjen艺术机构特别支持。将这一在2017年12月于上海吴昌硕艺术馆开幕的当代陶瓷艺术展巡展至挪威卑尔根市。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也在原本四位艺术家:中国艺术家陈小丹、挪威艺术家海蒂·比约根Heidi Bjorgan、丹麦艺术家克莉斯汀·哈布Krestine Harboe、加拿大艺术家琳达·索门Linda Sormin的基础上新增两位挪威本土艺术家:爱思丽德·斯莱热Astrid Sleire、特琳娜·霍夫滕Trine Hovden。
陶瓷之所以在当代艺术中受到青睐,在于它自于自然本身的物质属性,极容易在人类和自然、生命之间建立纽带关系,也更在于这种需要创作者身体力行参与其中的材料,传达出的艺术家与物本身的亲密关系之上的对自身生命的观照。正如策展人张婷所说:“泥土经过艺术家的拉、印、修、刻、晒、施等等手工造化继而进入高温灼炼下的历程,最终以千万种偶然因缘,碰撞出不可预知的精神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潜伏在日常的器物生活里,虽然信手即可拈来,却是人类通过手的温度去赋予陶瓷以最原始的土地材料而转变出的结果。”
中国艺术家陈小丹作品《盛开-线系列,作品10号》5×5cm×500 红瓷,白陶 2007
中国艺术家陈小丹作品《盛开-线系列,作品10号》5×5cm×500 红瓷,白陶 2007
《盛开-线系列,作品11号》50×50×40cm 瓷、颜料、木箱 2007
《盛开-线系列,作品11号》50×50×40cm 瓷、颜料、木箱 2007
在参展的六位艺术家中,中国艺术家陈小丹、挪威艺术家海蒂·比约根Heidi Bjorgan、丹麦艺术家克莉斯汀·哈布Krestine Harboe、加拿大艺术家琳达·索门Linda Sormin更倾向于在材料的运用中进一步追溯和反思人类自身及历史,而爱思丽德·斯莱热Astrid Sleire、特琳娜·霍夫滕Trine Hovden则更倾向于材料本身的探讨。
丹麦艺术家克里斯汀·哈布作品展览现场
丹麦艺术家克里斯汀·哈布作品展览现场
丹麦艺术家克里斯汀·哈布作品细节
丹麦艺术家克里斯汀·哈布作品细节
中国艺术家陈小丹和丹麦艺术家克里斯汀·哈布,分别踏进追溯本土历史和文化线索的河流。中国艺术家陈小丹曾说过“生和死,爱和性是艺术家创作的永恒源泉。对我来说,每一次创作或者展览都仿佛一场期待已久的生死之会。我热爱陶土和它天然的性状。它既柔滑又粗糙,每一次窑火锻炼中无法控制的碎裂,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中国艰难创伤的历史。无论我创作的内容题材如何变化,它们总是在表述生命如此脆弱,又如此顽强。”而丹麦艺术家克里斯汀·哈布则进入北欧历史,在北欧的维京“völv” 群体(维京人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妇女群体)的传说中获得灵感,创作了狂野而有机的形象。
在本次参展作品中,陈小丹展出了《盛开-线系列》,作品10号、11号两件作品。那些用陶瓷烧造的美丽又脆弱的花朵同红色朱砂背景行程强烈的冲突,美丽却又暗藏危机,“生命的脆弱与力量在这里交织并置、互为砥砺又互为依存。”几乎每一位现场的挪威观众都表达了对这两件作品的喜爱。
挪威艺术家海蒂·比约根在布展现场
挪威艺术家海蒂·比约根在布展现场
海蒂·比约根《Object 4239》20 x 14cm 陶瓷 2018
海蒂·比约根《Object 4239》20 x 14cm 陶瓷 2018
海蒂·比约根《Object 4254》14 x 20cm 陶瓷 2018
海蒂·比约根《Object 4254》14 x 20cm 陶瓷 2018
陶瓷来自泥土,人类却通过手工劳作改变了它的属性和价值,“无中生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但却和工业社会以来不断破坏和消耗自然资源形成冲突,所以陶瓷媒介在观念艺术中便具有了天然的批判属性。参展挪威艺术家海蒂·比约根和加拿大艺术家琳达·索门的作品,都源于两位艺术家对于废弃物,或者说人类在数千年文明中不断建设摧毁和再建设再摧毁当中所遭遇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趋于超常的敏感。
加拿大艺术家琳达·索门作品展览现场
加拿大艺术家琳达·索门作品展览现场
琳达·索门《一只鸟》20 x 40 x 21cm 陶瓷和陶瓷碎片 2017
琳达·索门《一只鸟》20 x 40 x 21cm 陶瓷和陶瓷碎片 2017
琳达·索门《直到三和四》35 x 43 x 26cm 陶瓷和现成小雕塑 2017
琳达·索门《直到三和四》35 x 43 x 26cm 陶瓷和现成小雕塑 2017
挪威艺术家海蒂·比约根收集现成品中一切有趣的材料,并打破这些材料的原始功能所具有的形象,在“被废弃”的同时,又给予这些材料全新的语境甚至功能。加拿大艺术家琳达·索门的作品则更为直观,她搜集一切被丢弃的“废旧材料”,再用陶瓷通过拼接和釉彩,讲述新的故事。
挪威艺术家爱思丽德·斯莱热作品展览现场
挪威艺术家爱思丽德·斯莱热作品展览现场
挪威艺术家爱思丽德·斯莱热则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挥了北欧“极简”的风格,在条形组成的各种形式中,表现着陶瓷这一材料的稳定和不稳定。另一位挪威艺术家特琳娜·霍夫滕则用陶瓷“模拟”了皮革材质的质感。 
挪威艺术家特琳娜·霍夫滕作品展览现场
挪威艺术家特琳娜·霍夫滕作品展览现场
挪威艺术家特琳娜·霍夫滕作品细节
挪威艺术家特琳娜·霍夫滕作品细节
展览将持续至10月14日,随后还将巡展至丹麦、美国等地。并且在现有的亚洲、欧洲、美洲参展艺术家之外,未来不排除增加大洋洲或非洲地区参与整个巡展项目。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