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呼/吸”法,王璜生在龙美术馆搭建氧气之场

作者:梁子涵图片提供:龙美术馆 2020年8月3日 资讯展览

“养气者氧气也”,王璜生用清秀的繁体在画幅右侧写下系列文字,叙述“氧气”一词的渊源。画面中央是一件呈“一”字摆放的氧气瓶,长近三米,瓶身用墨色叠加,输氧管精细勾勒,缠绕其上。作品名为《呼/吸之一》,而瓶上指针显示归零,暗示瓶中并无氧气,画中并无呼吸。当人类赖以生存的气体被抽空,当肉身与精神置于临界点,在气息微弱波动之间,更显生命张力。

《呼/吸之一》 365×145cm 纸本水墨  2019
《呼/吸之一》 365×145cm 纸本水墨  2019
8月1日,王璜生个展“呼/吸”在上海龙美术馆开幕,这是王璜生继2017年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边界/空间”之后的又一个阶段性大型个展。辞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一职后,近几年他全身心投入创作,用纸本、水墨、纱布、铁丝网等材料构建抽象场域。此次展览围绕“氧气瓶”展开,这是王璜生的近期研究对象,展览原定于今年2月开幕,因疫情原因推迟至今,现在看来,就像一场预言。或者说,王璜生本就将自己的作品揉进日常生活,把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中和历史的必然性交织在了一起,引用本次展览策展人顾铮的话:人类危机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了我们的意识与日常中去。呼吸是人类习以为常的动作,而“屏息”带来的危机又未尝不是“呼吸”的必经之路,其中蕴藏的智慧与能量伴随着炎夏温暖的空气在作品之间流转。

展览以《风之痕》、《呼/吸》、《箴象》、《疫期日记》、《白梦》和《谈话》这六个系列作品为线索,动与静结合,触觉与视觉交替。《风之痕》是一个影像装置,素材来自北京和广州的野外,模糊的黑白色树林景象上叠加了鲜红色的纱布质感,纱布像缎带,随着景色的置换飘荡在画面中,看似是林中起风来,又像是因观者的呼吸而浮动。影像配乐带有原始部落的气息,节奏低沉强烈。

《风之痕》展览现场
《风之痕》展览现场
《风之痕黑白001》 70×46cm 艺术微喷  2020
《风之痕黑白001》 70×46cm 艺术微喷  2020

大尺幅纸本水墨作品《呼/吸》将影像中释放的能量重新凝聚在画中,墨色浓郁,有的单用皴擦的笔触体现氧气瓶的体积感,有的层层渍染,形成深邃的视觉效果,又有的用淡墨速写,截取局部描绘。在王璜生的画面中,氧气瓶并不只是一件工业时代用品,而更接近是一个符号、一个人、或是一阵风的意象。

《呼/吸之三》 198×180cm 纸本水墨  2019
《呼/吸之三》 198×180cm 纸本水墨  2019
《呼/吸之四》 365×145cm 纸本水墨  2019
《呼/吸之四》 365×145cm 纸本水墨  2019
《呼 /吸》系列展览现场
《呼 /吸》系列展览现场
《呼/吸》系列的高潮是一件大型空间装置,由数十个生锈的空氧气瓶组成,有的吊装在半空中,像是子弹,在行进的瞬间静止。有的先后躺卧在地面上,形成一片氧气的废墟。音乐元素再次出现,这次的节拍跟随着观者的心跳频率。房间尽头播放着录像,描述声音的来源。短片中,王璜生拿着鼓棒穿梭于氧气瓶之间,敲击瓶体留下回声隆隆,让人想起深夜的闷雷,把观者带离现实,沉浸在一场“真空”的奇观中。
《呼/吸》系列展览现场
《呼/吸》系列展览现场
《呼/吸》系列展览现场
《呼/吸》系列展览现场

王璜生从2017年就开始利用纱布进行创作,《箴象》与《疫期日记》是两组纸本设色拓印,他用纱布的形状与肌理代替笔触,间接地给画面施力,这些纱布犹如具备自己的呼吸和意识,将自己的生命形态附着在纸面上。《疫期日记》创作于今年疫情期间,和其它作品对比,这一系列组画形态更加轻盈,甚至有些无力。画面中有大部分留白,似乎有什么东西即将发生却尚未发生,有什么力量即将抗争却未能抗争,画面空荡之处被这种危机感填满,情绪微妙,一如人们今天的日常。

《箴象191212》 209×137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
《箴象191212》 209×137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
《箴象191216》 249×249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
《箴象191216》 249×249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
《疫期日记:伤口与口罩》 100×69cm 纸本设色拓印 2020
《疫期日记:伤口与口罩》 100×69cm 纸本设色拓印 2020
《疫期日记200217-2》 69×69cm 纸本设色拓印  2020
《疫期日记200217-2》 69×69cm 纸本设色拓印  2020
《疫期日记200214》 69×48cm 纸本设色拓印   2020
《疫期日记200214》 69×48cm 纸本设色拓印   2020

《白梦》与《谈话》延续了王璜生对材料的探索。《白梦》将废弃床垫的内容物重组,排列成半透明的抽象长方体,接近某种生物孵化器,看起来干净无害。《谈话》是一组树脂沙发,分布在展厅室内外各处。每个沙发旁也竖立着一个生锈的氧气瓶,坐在沙发上,像是坐在病床上,冷冰冰的感觉尤其强烈。沙发表面光滑柔软,里面却装着缠绕着的铁丝网,根根锋利。

《白梦01》 100x76cm 艺术微喷 2020
《白梦01》 100x76cm 艺术微喷 2020
《白梦》展览现场
《白梦》展览现场
《白梦02》 100×72cm  艺术微喷 2020
《白梦02》 100×72cm  艺术微喷 2020
《谈话》展览现场
《谈话》展览现场
《谈话》
《谈话》

“生命也许很脆弱,很无奈无辜,但生命也很轻盈,也很自在很美丽,”王璜生在展签中这样写到。对生命的感怀一直是他的创作核心,“生命”一词尤其沉重,但换一个角度想,也十分日常,就像一次深沉的呼吸,足以将这瞬间的所有能量凝聚,也足以将此时在肋骨之间膨胀的疼痛释放。《缠2》是展览的收尾作品,铁丝的尖刺牵扯着纱布,雪白的纱布团在风中涌动,风与光在展厅的天花板上闪烁,将生命之尖锐,生命之张力与生命之含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此时可以试着做一次久违的深呼吸,感受现实在一呼一吸中逐渐沉重,又逐渐飘忽。

《缠2》 200×100×150cm×4件 铁丝网、纱布、鼓风机 2017
《缠2》 200×100×150cm×4件 铁丝网、纱布、鼓风机 2017
《缠2》局部
《缠2》局部
本次展览持续至9月27日,“王璜生:呼/吸”的另一个同名展览,也将于8月15日至9月22日在德国哈根奥斯特豪斯美术馆展出。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