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呼/吸”法,王璜生在龙美术馆搭建氧气之场
“养气者氧气也”,王璜生用清秀的繁体在画幅右侧写下系列文字,叙述“氧气”一词的渊源。画面中央是一件呈“一”字摆放的氧气瓶,长近三米,瓶身用墨色叠加,输氧管精细勾勒,缠绕其上。作品名为《呼/吸之一》,而瓶上指针显示归零,暗示瓶中并无氧气,画中并无呼吸。当人类赖以生存的气体被抽空,当肉身与精神置于临界点,在气息微弱波动之间,更显生命张力。

展览以《风之痕》、《呼/吸》、《箴象》、《疫期日记》、《白梦》和《谈话》这六个系列作品为线索,动与静结合,触觉与视觉交替。《风之痕》是一个影像装置,素材来自北京和广州的野外,模糊的黑白色树林景象上叠加了鲜红色的纱布质感,纱布像缎带,随着景色的置换飘荡在画面中,看似是林中起风来,又像是因观者的呼吸而浮动。影像配乐带有原始部落的气息,节奏低沉强烈。


大尺幅纸本水墨作品《呼/吸》将影像中释放的能量重新凝聚在画中,墨色浓郁,有的单用皴擦的笔触体现氧气瓶的体积感,有的层层渍染,形成深邃的视觉效果,又有的用淡墨速写,截取局部描绘。在王璜生的画面中,氧气瓶并不只是一件工业时代用品,而更接近是一个符号、一个人、或是一阵风的意象。





王璜生从2017年就开始利用纱布进行创作,《箴象》与《疫期日记》是两组纸本设色拓印,他用纱布的形状与肌理代替笔触,间接地给画面施力,这些纱布犹如具备自己的呼吸和意识,将自己的生命形态附着在纸面上。《疫期日记》创作于今年疫情期间,和其它作品对比,这一系列组画形态更加轻盈,甚至有些无力。画面中有大部分留白,似乎有什么东西即将发生却尚未发生,有什么力量即将抗争却未能抗争,画面空荡之处被这种危机感填满,情绪微妙,一如人们今天的日常。





《白梦》与《谈话》延续了王璜生对材料的探索。《白梦》将废弃床垫的内容物重组,排列成半透明的抽象长方体,接近某种生物孵化器,看起来干净无害。《谈话》是一组树脂沙发,分布在展厅室内外各处。每个沙发旁也竖立着一个生锈的氧气瓶,坐在沙发上,像是坐在病床上,冷冰冰的感觉尤其强烈。沙发表面光滑柔软,里面却装着缠绕着的铁丝网,根根锋利。





“生命也许很脆弱,很无奈无辜,但生命也很轻盈,也很自在很美丽,”王璜生在展签中这样写到。对生命的感怀一直是他的创作核心,“生命”一词尤其沉重,但换一个角度想,也十分日常,就像一次深沉的呼吸,足以将这瞬间的所有能量凝聚,也足以将此时在肋骨之间膨胀的疼痛释放。《缠2》是展览的收尾作品,铁丝的尖刺牵扯着纱布,雪白的纱布团在风中涌动,风与光在展厅的天花板上闪烁,将生命之尖锐,生命之张力与生命之含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此时可以试着做一次久违的深呼吸,感受现实在一呼一吸中逐渐沉重,又逐渐飘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