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AT深圳馆深圳雕塑双年展 在“参与”常规化之下再论参与

作者:朱凡 2014年5月16日 资讯展览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策展人马可·丹尼尔与艺术家希拉·佩佩、洪浩、海克特·扎莫拉、小泉明郎(从左二到右二)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交流
策展人马可·丹尼尔与艺术家希拉·佩佩、洪浩、海克特·扎莫拉、小泉明郎(从左二到右二)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交流
5月15日,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以“我们从未参与”为题,展开艺术问题中“参与”的讨论,建立在看似背离与拒绝的叙述性主题中,对于“参与”这一从激进走向常规的概念在艺术构建中的多重层次展开讨论。

展览邀请了13个国家和地区的33位艺术家参与,使用了OCAT深圳馆的A、B展厅及B10展厅(即规划中的华侨城当代艺术总馆),作品形式包括装置、影像等,在概念上突破了形式界限。尽管区别于早年雕塑双年展设定在常规雕塑形制中关注公共空间的讨论体例,不妨碍本次双年展创下了历年来规模之最。
程然2014年新作《信》,通过对于邮箱中一封名为Adriana的女人的来信,程然邀请刘嘉玲扮演并与这一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往来生成一段看似真实的恋爱关系,在布满镜面的房间中,多频影像营造了网络与现实之间的虚幻与真实。
程然2014年新作《信》,通过对于邮箱中一封名为Adriana的女人的来信,程然邀请刘嘉玲扮演并与这一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往来生成一段看似真实的恋爱关系,在布满镜面的房间中,多频影像营造了网络与现实之间的虚幻与真实。
“社会雕塑”之下的“后参与”标识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的策展人马可•丹尼尔,作为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公共项目总策展人及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的国际学术委员会成员之一,他在深圳及中国其他城市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研究,期间走访了众多艺术家。马可表示,正是在与艺术家的讨论中,形成了“我们从未参与”这样一个展览主题。一方面指向,参与并不是一个非常见的创作方式,另一方面,指向面对某一个参与性邀请时的潇洒拒绝。而在马可看来,参与抑或不参与更可以通往更大的方面,指向个人与社会,乃至整个政治体系的关系。

马可为双年展的主题寻找并构建了参考系,以博伊斯提出的“社会雕塑”的概念为参考,其拓展了雕塑的概念,超越了物质形态,进而介入社会关系。他将讨论构建于当下的艺术语境。在近年来,“参与”已经涵盖了各种试图实现多样关系、合作、互动和社会介入的艺术,已经从早期代表激进的边缘性实践而进入了国际主流的展览项目,逐渐成为了当代艺术中的正统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其失去了许多与博伊斯乌托邦式信仰之间的联系,即相信艺术中富有对革命性变革或公共领域激进干预的潜力。与其说,参与性实践的消失,倒不如说是其早已被广泛认可并成为当代艺术常用手段之一,而成为既定事实的一部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参与”这一概念被大力发展,参与性的艺术实践变得大众化、无处不在,甚至不仅仅限于单纯的艺术范畴,当“参与”演变成为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时,马可以“后参与”为标识进行描述,并不是指向参与已经结束,而是艺术家在可参与的模式下,进行艺术创作,而参与不再是作品的唯一组成部分。
美国女性艺术家希拉·佩佩延续其过往对于女性主义和编织技法的关注,在展厅构建了装置《为了人民》,实则充当了展览空间的研究站,展示了与“我们从未参与”相关的众多研究,同时柔软而开放的区域邀请观众及相关的艺术讲座、对话发生于此。
美国女性艺术家希拉·佩佩延续其过往对于女性主义和编织技法的关注,在展厅构建了装置《为了人民》,实则充当了展览空间的研究站,展示了与“我们从未参与”相关的众多研究,同时柔软而开放的区域邀请观众及相关的艺术讲座、对话发生于此。
非激进化的“参与”

在本次展览中,不同形式的作品完成了对于“参与”的重建。策展人基于主题做出的作品筛选,反之,作品从各自的创作思路中反向丰富了当下“参与”的诸多层次。“参与”虽然已经走向大众化,但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仍然可以找到其最初对于社会政治结构的介入与影响,或许以一种不甚激烈的方式存在干预。

台湾艺术家姚瑞中2010年实施至今的作品《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摄影计划》中,通过对于身边闲置公共设施的走访,体现“错误的政策比贪污还可怕”,以一种非暴力的记录方式呈现,在数量的累积与艺术的展示讨论之中,引发民意关注,并进一步引起政府活化整改行为。而邱志杰与宋振发起,由店口居民与总体艺术工作室共同实施完成的《社会——店口之村民家具》,通过带有村委会与村民权利双方指向对当地现成品的收集,在公开场合,以书写篆刻的方式记录对于村民的承诺书,将常见的口头承诺以一种行为的方式落实,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也仅仅是村民对于另一种空头承诺的满足与信赖。
邱志杰、宋振与店口居民、总体艺术工作室2012年创作的项目《社会——店口之村民家具》
邱志杰、宋振与店口居民、总体艺术工作室2012年创作的项目《社会——店口之村民家具》
台湾艺术家姚瑞中及其学生组成的失落社会档案室对“蚊子馆”的关注,作品《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摄影计划2010》
台湾艺术家姚瑞中及其学生组成的失落社会档案室对“蚊子馆”的关注,作品《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摄影计划2010》
台湾艺术家黄博志展出作品《生产线——中国制造》,邀请工人在现场空衣柜旁不停制造牛仔衬衫,直到将衣柜装满,完成的形态将在接下来的台北双年展上展出。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业的讨论,也与台湾当下的“反服贸”运动存在关联。
台湾艺术家黄博志展出作品《生产线——中国制造》,邀请工人在现场空衣柜旁不停制造牛仔衬衫,直到将衣柜装满,完成的形态将在接下来的台北双年展上展出。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业的讨论,也与台湾当下的“反服贸”运动存在关联。
重新“参与”的转换

在本次双年展中,部分作品在重新参与展览的过程中,从形式与语境中发生迁移,或与主题产生观照,或与当下更为真切的社会语境产生新的阐释通道。

政纯办展出作品“政先生”,通过对于政纯办成员的面部组合,生成政先生这一社会身份中并不存在的虚拟形象。而在此次双年展中,作品改变了过往的展示形式,而是以一种更具参与感的形式——海报张贴在园区各处,仅仅在展厅中非展示位置中不经意出现。展览主题的设定影响或激发了艺术家在重新发生与展示的过程中的创作构思。

创立于上世纪格兰•弗瑞这一艺术团体,展出其1989年旧作《亲吻并不致命》,并重新制作。在场景的设定中,通过在私密空间邀请人的亲密情感表达。作品在脱离了当初对于艾滋病误读的抵抗语境,如今的重新发生,则发生了语意的转化,更与当下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产生反思。

而耿建翌2005年作品《做到最正确的自己》则在OCAT深圳馆的上个展览中刚刚完成展出,但在不同的展览主题之下构建的差异性的群组逻辑中,形成新的关联关系。这一作品之外的形态本身,同时反映了“参与”的话题。
政纯办作品《政先生》,以招贴的方式在园区分布,其小组个展将于下半年在时代美术馆展出
政纯办作品《政先生》,以招贴的方式在园区分布,其小组个展将于下半年在时代美术馆展出
格兰·弗瑞作品《亲吻并不致命》,影像展播之外的摄影棚,会邀请公众进入并记录
格兰·弗瑞作品《亲吻并不致命》,影像展播之外的摄影棚,会邀请公众进入并记录
耿建翌作品《做到正确的自己》,记录普通工人的普通行为,五个序列包括粉刷墙壁、扫地、整理垃圾、削甘蔗、装炭。
耿建翌作品《做到正确的自己》,记录普通工人的普通行为,五个序列包括粉刷墙壁、扫地、整理垃圾、削甘蔗、装炭。
预设“参与”对文本阐释的暗示

在当下,观众进入展厅即于作品发生了关系,这样常规角度的参与与本次双年展讨论参与的问题实则不同。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卢迎华表示,本次双年展所讨论的参与不非单纯指向作品与观众的关系,而是作为个体与世界如何发生关系,可以用参与、拒绝参与、或以游离的状态保持互相观看等多种态度面对,这是参与的不同层面。而当探讨个人如何参与到社会关系时,做出如何的判断,基于怎样的知识结构做出判断,更多是关于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存在逻辑。
 
双年展与“参与”这一基础议题,并非单纯的主题,而是对作品形成了新的描述方式,在这种角度的界定与主题的引导下,观者不由自主地在作品中寻找所谓“参与”的痕迹,进而更为深入地加入参与的过程。其间不乏有文本阐释的需要,观者的想法与思考自然在意识与表达的文本之中构建与“参与”的关联。这期间是否存在文本的过度阐释,卢迎华以人与人、作品与人的社会关系做出回应。艺术家在创作作品之时,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对文本的要求构建在作品结构中,但并不需要进一步阐释。而作品发生于展览这种叙事关系之中,即产生了超越工作室创作之外的社会关系,这种阐释,是展览中富有生命力的组成之一。
贾淳为本届雕塑双年展创作作品《夹层》,延续了其以建筑语言的构建方式,制造双面窗结构,在可视性的同时内部封闭。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制造对于时间的想象,一种既非内部又非外部的时间,仅存于夹层之内。
贾淳为本届雕塑双年展创作作品《夹层》,延续了其以建筑语言的构建方式,制造双面窗结构,在可视性的同时内部封闭。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制造对于时间的想象,一种既非内部又非外部的时间,仅存于夹层之内。
土耳其艺术家艾哈迈德·奥古作品《沉默大学》,寻求庇护者、难民等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国家的人,在离开故土的同时,失去了过往知识结构相匹配的社会身份,如教师、医生等等。通过在项目中讨论与课程研究,从而进行反思。
土耳其艺术家艾哈迈德·奥古作品《沉默大学》,寻求庇护者、难民等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国家的人,在离开故土的同时,失去了过往知识结构相匹配的社会身份,如教师、医生等等。通过在项目中讨论与课程研究,从而进行反思。
对双年展概念的重新界定

作为OCAT深圳馆的艺术总监,卢迎华表示,自1998年深圳雕塑双年展创立至今,展览就一直关注对于创作和媒介的实验和探索,保持学术上的开放性和持续的关注。从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更名开始,更是将雕塑双年展的边界更进一步的拓宽,即时地反应艺术家和创作者在创作上的新思考,以及在策展上的新实践。同时延续了OCAT对艺术和策展中将研究工作作为基础和根本动力的工作方式,选择带有课题感的议题,并长期致力于对艺术深层内容进行研究和思考,坚持将严肃性和前沿性作为立足之点。

当然,当下对于作品形制的分类方式已经传统与固化,但连续两届的深圳雕塑双年展依然呈现了对于雕塑概念的高度模糊化与概念边界的拓展。卢迎华表示,实际上对于雕塑双年展的工作方向是向着在更广范围内的如深圳双年展的概念发展,更关注创作、思考、策展实践,而最终的诉求和目的是置于创作和研究,这也与OCAT传统的工作方式有关。
美国艺术家马克·拉菲亚作品《作为发明的艺术4.公共关系》,通过黑板设问艺术、现实、乌托邦的相关问题,邀请观众参与,答案在书写和被消解中留下最终的回答。
美国艺术家马克·拉菲亚作品《作为发明的艺术4.公共关系》,通过黑板设问艺术、现实、乌托邦的相关问题,邀请观众参与,答案在书写和被消解中留下最终的回答。
日本艺术家小泉明郎的作品《美好下午的剧场梦境》,作品获第十五届亚洲艺术大奖,在东京地铁系统中拍摄的影像,通过双频方式,构建了公众面对情绪崩溃的某乘客的反应。
日本艺术家小泉明郎的作品《美好下午的剧场梦境》,作品获第十五届亚洲艺术大奖,在东京地铁系统中拍摄的影像,通过双频方式,构建了公众面对情绪崩溃的某乘客的反应。
新加坡艺术家李鸿辉作品《新加坡国家灵灰安置所》
新加坡艺术家李鸿辉作品《新加坡国家灵灰安置所》
陈彧君陈彧凡2014年作品《滨文路388号》,将作品的完成形态与工作室的复原状态相对应,将艺术家的私人空间与公众呈现并置。
陈彧君陈彧凡2014年作品《滨文路388号》,将作品的完成形态与工作室的复原状态相对应,将艺术家的私人空间与公众呈现并置。
香港艺术家白双全、胡敏仪、李淳朗组成团体L+,设立规则组成天国会,邀请住在大厦顶层四角的住户进行创作,图为方案之一,帮人油漆蓝色的天花板。
香港艺术家白双全、胡敏仪、李淳朗组成团体L+,设立规则组成天国会,邀请住在大厦顶层四角的住户进行创作,图为方案之一,帮人油漆蓝色的天花板。
亚得里安·派柏作品《一切#24》,将文本译为中文,以一种与环境融合甚至几不可见的方式呈现于入口处。源自艺术家自2003年创作该系列的第24件作品。
亚得里安·派柏作品《一切#24》,将文本译为中文,以一种与环境融合甚至几不可见的方式呈现于入口处。源自艺术家自2003年创作该系列的第24件作品。
李明作品《今日无事发生1-4》
李明作品《今日无事发生1-4》
台湾艺术家陈界仁2014年作品《残响世界》,通过档案员、病人、护士、作家四位身份各异但产生关联的女性故事生成影像,记录对于了乐生疗养院以及拆迁所引发的社会运动的记录。在黑白影像的对立中,形成舞台感,庄严与荒诞的对立记录了现实中的矛盾。
台湾艺术家陈界仁2014年作品《残响世界》,通过档案员、病人、护士、作家四位身份各异但产生关联的女性故事生成影像,记录对于了乐生疗养院以及拆迁所引发的社会运动的记录。在黑白影像的对立中,形成舞台感,庄严与荒诞的对立记录了现实中的矛盾。
海克特·扎莫拉以自动屏蔽门为元素,根据电脑设定的开启规则,在空间中构建了被封闭的被动路径,以及对于公共与私人的反思。门上的标语为不同时期的中国口号。
海克特·扎莫拉以自动屏蔽门为元素,根据电脑设定的开启规则,在空间中构建了被封闭的被动路径,以及对于公共与私人的反思。门上的标语为不同时期的中国口号。
宋拓2009年作品《公务员》,为政府部门行政人员写像,并依照部门划分,在黄色A4纸上的创作,每个人物边缘都有着红色轮廓
宋拓2009年作品《公务员》,为政府部门行政人员写像,并依照部门划分,在黄色A4纸上的创作,每个人物边缘都有着红色轮廓
曹斐新作《雾与霾》
曹斐新作《雾与霾》
香港艺术家黄荣法作品《挫一块钢直到它成为一根针》
香港艺术家黄荣法作品《挫一块钢直到它成为一根针》
其另一件作品《我有时间》,艺术家携带一杯水泥一天,在不离开手的过程中,记录时间的节点与物质形态。
其另一件作品《我有时间》,艺术家携带一杯水泥一天,在不离开手的过程中,记录时间的节点与物质形态。
台湾艺术家i赖志盛作品《边境_SZ》,在白色盒子般的空间中建立可行走的窄道,空间内部保持改造时留存的废料
台湾艺术家i赖志盛作品《边境_SZ》,在白色盒子般的空间中建立可行走的窄道,空间内部保持改造时留存的废料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