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中国双展齐开 线条构成的陌生风景
2020年1月5日,闫博个展在站台中国主空间开幕,dRoom空间也同期推出凌海鹏个展“分叉”。




闫博个展
于开年第一个周末开幕,闫博的个展与新年一样令观者耳目一新。立于墙上的异形“装置”好似放大并走出画面的毕加索线条,又像是罗伯特·印第安纳的雕塑被压扁,还有一丝伊万· 梅萨克铝板平面雕塑的神韵。但在闫博看来,这依然是绘画,是他在熟悉的造型、色彩和材质中寻得的陌生风景。




闫博个展现场
闫博用木结构拼成天马行空的造型,辅以龙骨做结构,再以亚麻布封层,以水磨的形式,用岩彩、矿物色、丙烯、石粉等颜料一遍又一遍地打磨上色,最终成型。听起来像是一种与画布的搏斗,通常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因为作品的尺幅较大,闫博不得以需要在室外完成,而北方的冬季则因为太冷所以成为他“整装待发”的休息时段。

闫博《无题》 245×610×14cm 综合材料 2018

闫博《无题》 254×122×13.5cm 综合材料 2019

闫博《无题》246×130×14cm 综合材料 2019

闫博《无题》240×246×15cm 综合材料 2019
如此的“搏斗”始于2013年,闫博彻底地从传统的架上绘画转向了现如今的立体平面画布。看似抽象的图样却并非抽象的创作逻辑,闫博只是在每一道“工序”中调整尽可能的难度,最终形成与初始的预判截然不同的别样自由。



“凌海鹏:分叉” 展览现场
Droom展出的凌海鹏作品与闫博作品在形式和媒介上均是大相径庭。凌海鹏以界画的技法用墨色在宣纸上制作出类似理科生运算草稿的图样,看中看似理性规矩的数学模型并非真实存在的运算公式,而是凌海鹏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界定。画面中依稀可见的文本源于他在创作中的呐呐自语或冥想。凌海鹏坦言深受康定斯基与保罗·克利的冷抽象影响,却结合自身传统国画的功底与一向被文人冷落的界画,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开辟出他自己的中式冷抽象图示,也是另一种陌生的风景。

凌海鹏《惘然》45×68cm 宣纸水墨 2019

凌海鹏《无聊的证明》68×68cm 宣纸水墨 2019

凌海鹏《古老的合力1》68×68cm 宣纸水墨 2019
据悉,两展均将展至2020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