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元素” 从日常审美看中德社会
7月4日,展览“基本元素”在今日美术馆三号馆展出。“基本元素”这一展览生发自波普客2008年编著的图书《中国东西》。在书中,波普客通过对日常现成品的选择与罗列,阐释了中国日常美学这一概念,从物品中逆向还原了中国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波普客教授创始人吴学夫从图书出发,策划了“中国东西”同名展览,完成了从图书到展览的转化。“中国东西”已经在法兰克福的应用艺术博物馆,杜伊斯堡的Cubus Kunsthalle以及北京的亮点设计中心巡回展出。这次“基本元素”就是源自“中国东西”德国展出时的良好反响,由德国的Rendel&Spitz小组共同参与,通过中德的日常品来看两种不同的日常审美。
两个展厅将中德两个小组自然分开。德国的展厅中展示的日常摄影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各自的住宅中为不同的德国家庭拍摄合影,氛围温馨而平和。展厅中选择呈现的日常品,从旧了的足球到德国啤酒,从富有童趣的小海马徽章到德国品牌的花生酱,从特制的跳棋到一份德文版的报纸,这些都与印象中严谨理性的德国生活形成了反差,让人不禁感慨,生活真的就是抱孩子过日子,带着一股温情的气息。
而中国展厅的部分,则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展厅中的摄影中多是都市中忙碌的人们,他们姿势略显僵直,眼神透露着对生活的迷茫。而波普客对于中国日常品的选择也显得有些“别有用心”,从具有中国特殊配色的红黄锦旗到已经登上LV秀场的红白蓝编织袋,从古代战神转换为现代财神的关公像到金灿灿的小猪储钱罐,从中国制造产品链低端的打火机到现已在国际上成为中国特征之一的麻将台,从挂在墙上的保安服到皮揣子和筷子消毒机,从各地的建筑模型到一代人用来取暖的无烟煤,不约而同地透露着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紧绷情绪,国人的局促和巨大的生存压力昭然可见。
现成品的运用一直是当代艺术中表达方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对于“基本元素”而言,现成品的呈现不如说是日常品的呈现,中德两个团队通过对日常品的主观选择,而每个日常品组合在一起,恰恰表现了身在社会中的个人对于社会大情绪的敏感反映。“你幸福吗?”这一传媒中屡屡被提到的问题,竟然被日常品的审美哲学安静地回答。我注意到展览中的一个细节,德国展厅的日常品大多都是单数呈现,而中国展厅的部分则以复数居多。
“波普客”是一个以图书出版为主的创作团队,创办人吴学夫和团队核心成员黄云蔚、李日松基于创意设计的丰富经验,注重与当代文化的衔接。“波普客”崇尚现代艺术史上的波普艺术,其团队名也体现了向波普艺术的致敬之意,致力于创造结合艺术潮流与中国审美相结合的文化产品,藉此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