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出类与身份焦虑间穿行的,我们这一代

作者:刘霞 2017年5月28日 资讯展览
在精神出类与身份焦虑间穿行的,我们这一代
5月27日,由曹茂超策展的“出类——穿行焦虑的年代”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作为白盒子艺术馆青年艺术家计划的项目之一,展览展出了16位艺术家的多媒介作品,在展厅多维度地呈现了当下艺术家对自身和时代的思考。
策展人与艺术家 伍伟、孙子垚、曹茂超、孙永增、张文荣、肖答牛、许宏翔(从左到右)
策展人与艺术家 伍伟、孙子垚、曹茂超、孙永增、张文荣、肖答牛、许宏翔(从左到右)
在策展人曹茂超看来,当代艺术可以作为艺术的某一类而被认知,不同的创作媒介也可以成为更细化的艺术类别,但是,本次展览所谈到的“类”不停留对这个层面的含义探讨,而更多的指向“艺术家作为主体的自我塑造”。而借用福柯对主体塑造的阐述中,自我技术的塑造“使个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或者他人的帮助,进行一系列对他们自身的身体及灵魂、思想、行为、存在方式的操控,以此达成自我的转变…”。同时权力支配技术的主体塑造同样重要,外在的权力在改变自我本体,并使自我客体化,而“自我技术”则是自我改变自我。这构成了本次展览主题与福柯理论的契合点:“出类”是自我技术,“焦虑的年代”是外在权利,通过对外在权力的支配技术的应对而达到自我技术的得心应手,这两者都是对自我塑造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才参展艺术家从年龄结构上包含出生于1970年至1990年,呈现梯队模式,而从创作内容与形式上也呈现了进化的迹象。70后的艺术家更多以绘画为表达载体,而80-90后的艺术家的作品的形式多样,且更为鲜活和生猛。从具体内容来看,年轻艺术家不受强大政治事件的干扰,抛弃历史的包袱,他们更多地直面创作与生活。他们的“出类”表现在身处焦虑年代而自知,希冀通过创作治愈时代的“焦虑”,并聊以自愈;保持了自省与反思,拒绝身份标签化与作品符号化,是敢于跨出固有界限与认知的群体,这不单是创作中的自觉转演,更是主动的跳脱。
马轲《变形记》200 x 200 cm 布面油画 2016
马轲《变形记》200 x 200 cm 布面油画 2016
展览中,策展人也以作品媒介,为展厅进行了简单归类,从绘画到装置,而今到摄影和影像装置,艺术家除了在作品中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反省以及自我的塑造的同时,也在对创作媒介进行着不断调整。
许宏翔《平的风景》 200×260cm 布面油彩  2017 
许宏翔《平的风景》 200×260cm 布面油彩  2017 
展览首先以绘画切入,在展厅的第一部分展出了包括马轲、黄立言、孙子垚、许宏翔、李可政在内的一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马轲本次参展的作品《变形记》是其近年“蜘蛛人”系列中的一张,从卡夫卡《变形记》中“一天早上,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的描述中可以窥知“蜘蛛”形象的指涉,狰狞的面孔与夸张的造型看似荒诞失真,实为鞭辟入里的现实写照,马轲曾哀叹当下人们对于表达的苍白无力,或者表达无术,画画作为表达成为马轲自身与时代刺点的刮蹭,表达痛楚意味着挣破蜘蛛网的纠缠。
黄立言《一个坏人,一个善良的人》  215X175cm 布面油画 2017
黄立言《一个坏人,一个善良的人》  215X175cm 布面油画 2017
黄立言是2014年白盒子艺术馆的青年艺术项目推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的色调与描绘的内容产生一种模糊与暧昧极具诗意,还有一种冷眼相看和置身事外的凌厉,呈现一种哲学式的思辨。许宏翔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版画系,但是他却在油画布上进入了对“图像与绘画”的探讨,他认为当主题于内容接近“准确”,那么绘画的语言就变得自觉,看似描绘风景作品的画面其实承载的是其独特的视觉经验和对图像的判断拿捏,表现在每一处的去留与进退。孙子垚的绘画在多年的实践之后逐渐放下了沉重的外部经验,醉心于宣纸和综合材料的性格摸索的同时开始反思绘画的根本,出锋的凌厉线条所带有的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刻画出的形象具有穿透纸背的张力。李可政作为青年艺术家潜心研究色彩十年,他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的结合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对观者的视觉经验形成挑战,视觉误区其实只是一种表象,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几何意志与色彩理性已经成为他的抽象语言。
肖答牛《花花公子》80x80cm 油画 2017
肖答牛《花花公子》80x80cm 油画 2017
中间展厅几位艺术家的创作更钟情于材料的使用,并且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均为根据空间和展览特性的全新创作。苏上舟的“至上”理念与“出类”有不谋而合之处,他曾说:“艺术这条路是一个不断自我挑战,自我修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燃烧的过程。”《至上·和声(十)》作为参展作品,把白色宣纸和墨迹深浅不一的深色宣纸并置,在有限的篇幅内粘贴“填空”,这无疑将平面的纸上水墨进行了绝对的突破。伍伟作为2016年白盒子艺术馆青年艺术项目呈现的艺术家,是一位以“纸”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他没有将“纸”所携带的传统文化基因置入作品,仅仅将“纸”作为材料为他所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卢征远《无题》 120×120cm 木、沥青 2017
卢征远《无题》 120×120cm 木、沥青 2017
卢征远对沥青所带来的覆盖力和凝滞性的运用早已炉火纯青,参展作品《无题》在木板上覆盖沥青,然后用指甲在未完全干透的沥青上抓出痕迹,艺术家作为主体在创作,材料为其所用,同时沥青也给艺术家的手指留下了难以洗净的墨迹,这实际是身心参与的行动艺术。张玥的创作有两种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极端,要么极其寂寞要么极其亢奋。近年他在做一个长期的访谈项目,这个项目没有截止的时间,内容涉及国家机器的机密内容,参展作品是将部分会议文字加密记录在长十米的画布上,为此在展厅内斜向设置了一堵十米的展墙。作为本次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 1990年出生的童昆鸟的作品诙谐灵动,就地取材的各种材料都成为他的“玩具”,看似轻松实则自有章法,声音装置的喧闹与其他作品的素静形成了对话,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的面貌或许就此展开。
童昆鸟《没有选择的安全出口》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7年
童昆鸟《没有选择的安全出口》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7年
张玥《佳华大酒店(部分)》220×1000cm 布面丙烯 2017
张玥《佳华大酒店(部分)》220×1000cm 布面丙烯 2017
伍伟《皮毛-9》82×105cm 纸 2016
伍伟《皮毛-9》82×105cm 纸 2016
展览啊现场 影像作品
展览啊现场 影像作品
厉槟源 《肖像 》160×110cm  收藏级打印 2012
厉槟源 《肖像 》160×110cm  收藏级打印 2012
张文荣《> l <》260×145cm 铝板收藏级喷绘 2016
张文荣《> l <》260×145cm 铝板收藏级喷绘 2016
沈朝方《南国少将的早餐-“物” 》139×178cm 收藏级喷墨打印 2016
沈朝方《南国少将的早餐-“物” 》139×178cm 收藏级喷墨打印 2016
右边侧厅和二楼展出的作品以影像为主,并且更深入的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阶层与缝隙之中。厉槟源的《肖像》是为2008年“杨佳案”主角杨佳造像,这件作品实施于2012年,厉槟源通过冲击钻、凿子和锉子作为画笔在墙上“皴擦点染”,杨佳的形象跃然墙上,透过杨佳像,似乎看到了社会上的亿万张生动面孔。张文荣近的参展作品《还好吗》关注事件频发的当代环境下(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与当今人们生活的复杂关系,信息大爆炸,事件传播急速的今日环境下,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与自处。
蒲英玮《访谈录》23分(截屏) 2016年
蒲英玮《访谈录》23分(截屏) 2016年
二楼展览现场
二楼展览现场
汤柏华《莫高霞光》37×21×2cm 敦煌泥板矿物 2016
汤柏华《莫高霞光》37×21×2cm 敦煌泥板矿物 2016
蒲英玮在偶然间得到一段录像,涉及到民间非法胎儿鉴定,2016年放开二孩之后,这段影像引起了他的再次注意,展览将这段录像与艺术家和父亲观看并探讨这段视频的情形同时播放,涉及到关于朴素的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与政策之间的微妙关系。汤柏华导演的《莫高霞光》,讲述的是玄奘西行取经路遇险恶的故事,这是汤柏华带领几十人团队扎根敦煌九个月的成果,为了让作品从精神层面与敦煌壁画有默契,绘画所用的泥板都用了与敦煌壁画一样的河泥与秸草,经过反复的实验才最终成功,这部作品不仅提示传统文化的珍贵,还提供了当代艺术创作的参照系。
展览将持续至6月11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