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红与他“处理”的叛逆






人到中年,年轻时期那种骄傲、不屑和叛逆变得越来越无声,但观者仍然感受到他的不妥协,他在安静地反抗。宋永红这次在拾萬空间呈现的个展“邻居”是他最近几年来的近作,相比于之前的“校园场景”和代表性的“浴室系列”,他的作品看起来更加具象和现实主义,他画生活的城乡结合部,画邻居,画自己的狗,画室前的院子,家附近的建筑废墟,他的人物不再是那些有着深深的法令纹、冰冷眼神和僵硬姿态的虚构人物,而是些看似有着具体指向和来源的身边人。站在画作面前,赤裸裸的世界场景和孤独的生存感受扑面而来的,躲不掉。这些现场感、戏剧性、荒诞味道也是他作品中几十年来都没有放弃构建的中心。他说艺术无法回避撼动我们的事情,不能回避当下的感受。绘画当然不是乌托邦,反倒是结合了怪诞的现实主义。




宋永红的创作是从来都属于所处的当下,捕捉着世界的变动和描绘内心最响亮的感受。比如,在年轻时候,他会画毫不遮掩的性,画年轻人都有的脆弱、哀伤、柔软以及那易逝中蕴藏着一闪而过的情欲;他将自己与疾病做斗争的经历融入《慰藉之沐》系列,水流很有重量,拍打身体,眼睛睁不开,身体开始反击,眼睛周围分不清是淋浴的水还是泪水;在生活最举步维艰的时刻他反倒创作出一批深入人心的好作品《放大的夜晚》《河边风景》《夜·旗》。最近几年,他可能越来越体会到无法逃脱的生活以及永远被裹挟其中的社会现实,在人间迷宫中晃荡着、攀升、碰撞,尝试找到出口,以艺术的方法观照人、观照人的自由坚守、提示普通人的存在。





进入展厅,第一幅作品,就给你巨大的压迫感,本来规整的空间被一道贯穿对角的斜墙堵塞,紧迫感油然而生。画面中的公交车站,以及背后被一排围栏挡住的建筑工地,是最真实不过的建设中的城市。他好奇围栏后正在孕育着什么,我们不知道艺术家的心态是抱有期待还是带着鄙夷。这样的不确定性、慌乱和陌生感是来自城市人的普遍的感受。无人的景致会让人联想站在画架背后这位艺术家的孤独感和凄凉感。对艺术家来说,城乡结合部更亲切、更杂糅、更多元,那里有更为复杂的欲望和顽强的生命。



主展厅的墙面是暖黄色,衬得画面的颜色更加暖洋洋。宋永红从不避讳地描绘那些最私密的场景和故事,当这些秘密的事情被公开展示,画面中的情节和心理活动被放大和被评论,这就是艺术家对社会的不妥协,他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尽量让观者感悟画面背后的荒诞中的平静,和平后的危险。社会的畸形心理、人们的不安焦虑、对现实的不解情绪都在浓郁的色彩下隐隐作祟,这些后现代的无意义、虚无与荒诞以及转瞬即逝的情绪一直被宋永红提示又掩埋,重写又瓦解。





他的邻居出现在了画面中,一个人占据了画幅的全部。这应该是一个常年为生计奔波的中老年男人,背心上的破洞、脚踩的深蓝色拖鞋、深褐色的皮肤和身后身前的场景提示了他并不富裕的生活窘境。手里的斧子被攥得很紧,另一只手背到了后面,烟蒂无一例外没有丢入垃圾桶,也许这不是他居住的家?那为什么要叫邻居呢,是艺术家把隔壁朝夕相处的建筑工当成了自己的邻居吗?他在画面中毫不保留地展现对生命的尊重,他渴望从普通人身上获得尊严、人性与仁慈。色彩饱和度很高的红色砖瓦、绿色大门和蓝色天空又给这幅画面增添了很多超现实味道。的确,现实中的老年人通常没有这么坚定的目光和叛逆的皱眉。



宋永红的水彩作品很松,至少是相对油画来说。水彩应该是他某种尽情生活的工具。油画中沉重、鬼魅、荒诞、奇异的场景和欲望并没有在色彩中出现。我认为,艺术家可以从水彩训练中可以获得平衡,作为一种令内心平和的修炼。所以,他一丝不苟地描摹旅行中的景色,窗户后窗帘的色彩、楼宇的错落排列、胡同的位置穿插、楼顶的热水器都在画面中一一呈现,酣畅淋漓又谨细巧密。



他的作品大多有很强烈的故事性,尽管他自己就是剧本的编者,但不同的观者都可以在这个画面的空瓶子里倒入不多味道的水,浮想完全不同的剧场与配角。宋永红的人物不合逻辑地出现在无法理解的场景,他没有任何犹豫地将观者聚焦于他所主宰的舞台,任何细节都带着其本性,荒诞地存在。无意义中又觉得艺术家有话想说,他节制地利用生活,产生自信满满的画面。





尽管没有了特别的锋芒,但看作品就可以明白宋永红把犀利藏之于敏锐的观察下,把敏锐隐之于平静克制的形式感和精细高超的塑造后。

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