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空间双展览齐发 引发不一样的展览思考

作者:程玲 2017年10月29日 资讯展览
10月28日,草场地泰康空间同时推出了秋季群展“建筑问题”和日光亭项目“谭英杰:不可靠的叙述者”,两个展览项目都有较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引发观众的好奇,揣测与探讨。
“建筑问题”是由泰康空间苏文祥特邀王硕作为联合策展人担纲策划,戴璞、李丹锋、李涵、李昊、王硕、徐腾、尹毓俊、周渐佳、朱起鹏这九位青年建筑师/城市研究者共同参与的展览项目。“建筑问题”是一个针对建筑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思考并呈现的展览。本次参展的九位建筑师和城市研究者,都亲身见证了中国城市近三十年狂野的发展,他们共同的经验是都曾自发地对其生活的城市本身进行观察,通过关注那些常常被正统的城市史、惯常的城市研究忽略掉的城市现象与演化历史,去观察、分析和再现近三十年的城市进程,并试图通过记录这些城市的经验来构建这个时代的问题。 
秋季群展“建筑问题”现场
秋季群展“建筑问题”现场
李涵《798》,艺术微喷,540 × 470 cm,2017
李涵《798》,艺术微喷,540 × 470 cm,2017
《798》的创作者李涵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他描绘了信息大爆炸背景下的当今城市状态。这是一幅叙事地图:画中的每一个建筑场所都可以在798 艺术区找到其真实的原型。它们被拆解成无数碎片,自由地飞向空中。这股巨大的力量来自城市内在的活力和能量。它将外壳解构,展示出其内部生命的精彩迷宫。《798》是真实世界的想象再现,是无数始终在碰撞、排列、重组的物质空间和时间碎片的重构。
李昊作品 《全息之境——大数据与城市多维透视》
李昊作品 《全息之境——大数据与城市多维透视》
李昊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新中心从事城市规划工作,他的三屏视频《全息之境——大数据与城市多维透视》,借由科技手段对北京白塔寺附近传感器环境指标检测、全城摩拜单车的运行交通数据以及联通的用户使用轨迹,进行环境、交通,人口多角度的大数据分析,帮助我们全息了解信息化时代的城市空间。信息和数据影响了城市的运营,也改变了我们观察城市的方式。参与即为感知,一切皆被洞察,个体在全样本信息面前已无处可逃。
《全息之境——大数据与城市多维透视》,三屏视频,2’37”,4’05”,1’39”,2017
《全息之境——大数据与城市多维透视》,三屏视频,2’37”,4’05”,1’39”,2017
摩拜单车的运行数据
摩拜单车的运行数据
建筑师尹毓俊的研究集中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城市环境中,建筑如何作为空间手段介入并影响城市环境,创造出积极的公共空间和丰富的城市公共生活。他的装置作品《网格进化》从Archizoom的No-Stop city 到柯布西耶的三百万人城市,再到曼哈顿规划,网格工具被应用于不同尺度和原型思考的理想城市模型手段。他希望此次通过文献装置的方式,呈现出网格工具对其一系列研究项目的思考和影响。
泰康空间双展览齐发 引发不一样的展览思考
尹毓俊《网格进化》(Framework Evolved),文献装置,亚克力、数字打印、铁架,2017
尹毓俊《网格进化》(Framework Evolved),文献装置,亚克力、数字打印、铁架,2017
作为本次特约策展人的王硕也是建筑师、城市研究学者,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基于研究的特性。通过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进行持续地深入研究,发掘每个项目独特的社会-文化潜能。作品展现了王硕一系列城市研究的档案与文献。在他的经历中,每做完一项研究不久,他的研究对象——那些胡同、批发市场、城中村、筒子楼——就渐次消失掉,或濒临消失边缘。对于这宿命般充满失落感的结局,他借用本雅明的说法来描述自己与这些研究对象的关系:追求的与其说在于“一见钟情”(Love at first sight),不如说在于“最后一瞥之恋” (Love at last sight)。
王硕作品
王硕作品
泰康空间双展览齐发 引发不一样的展览思考
泰康空间双展览齐发 引发不一样的展览思考
展现了王硕一系列城市研究的档案与文献
展现了王硕一系列城市研究的档案与文献
现场互动性最强的作品莫过于戴璞的《反多米诺03号:城市化的超高层》,反多米诺并不是为反而反,而是基于城市现有的“沉闷结构”,激发出的再思考与再定义。通过借助对自然界的侵蚀力量的拟态,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反多米诺结构原型 - “反多米诺03号:城市化的超高层”。在展览的装置里,公众可以在作品的不同位置,涂抹不同颜色的橡皮泥,通过微缩模型定义不同地形的使用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仅仅重新定义了新的可能性空间,而空间的使用权则交到了公众手里。
泰康空间双展览齐发 引发不一样的展览思考
《反多米诺03号:城市化的超高层》,木头、钢铁,600 × 400 × 995 mm,2017
《反多米诺03号:城市化的超高层》,木头、钢铁,600 × 400 × 995 mm,2017
徐腾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在读,他带来的作品叫《陋亦膜》,他认为和艺术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任何low都有改写建筑的机会——小到一幅对联、一条内裤,大到一个王八乌龟建筑、茶壶灯笼建筑。这些所谓的low,持续伤害着精致建筑师们的图景理想。可是,相比于规矩干净的精致建筑学,这些“好 low”“好low”里充沛的烟火气令人印象深刻。
徐腾《陋亦膜》(Low Is More),综合材料,2400 × 5700 × 4200 mm,2017
徐腾《陋亦膜》(Low Is More),综合材料,2400 × 5700 × 4200 mm,2017
泰康空间双展览齐发 引发不一样的展览思考
部分局部图
部分局部图
朱起鹏的作品《神奇大楼增1门108号》是几个建筑师的办公室,它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也是一个抽象的代称。你似乎能在每栋旧楼中发现这样的地方:狭小的空间,嘈杂的环境和古怪的邻居,它们被新旧冲突和人际矛盾包裹着,然后构成了城市。工作在108号的建筑师把他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细节铺陈在这里,希望还原一座普通城市中承载普通建筑问题的空间单元。
《神奇大楼增1门108号》,复合材料,3600 × 4300 × 5500 mm,2017由神奇建筑研究室成员:朱起鹏、王冲、王斯迪、袁樱子共同完成
《神奇大楼增1门108号》,复合材料,3600 × 4300 × 5500 mm,2017
由神奇建筑研究室成员:朱起鹏、王冲、王斯迪、袁樱子共同完成
泰康空间双展览齐发 引发不一样的展览思考
部分细节图
部分细节图
同为建筑师的周渐佳&李丹锋,共同创立了冶是建筑工作室,工作室通过建造、制图、装置、研究的方法,关注当下快速城市化为中国城市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将其作为开拓建筑设计和城市研究的原点。作品命名为“沼泽”,选择了上海城市中平庸且常见的新村空间作为抽象的对象。城市本身就是一种沉溺的体验,“沼泽”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即建筑如何被植入到展览的空间中?对建筑而言,是否有一种非再现性的呈现方式?是否能够还原对某个场景的强烈情绪,如同亲身感受到它们一样?又是否能够超越这种情绪,通过展览获得新的感知?
周渐佳&李丹锋作品
周渐佳&李丹锋作品
《沼泽》(SWAMP),木头、涂料,9785 × 470 × 150 mm,2017
《沼泽》(SWAMP),木头、涂料,9785 × 470 × 150 mm,2017
同期展出的日光亭项目“谭英杰:不可靠的叙述者”位于泰康空间的二层,艺术家将空间布置成了一个充满日(deng)光的白房间,观众从掀开门帘的那刻起就加入到了他的逻辑时空之中,被迫在由形状、声音、词语、气味、物品所构成的丛林中探路。狭窄的“登堂”方式,制造故事的录音笔,区隔空间的白色帷幕,各个角落的偶遇与发现,观众在摸索与疑惑间转圈,纯净的空间颜色,无光源的灯光处理久呆之余会让观众恍惚间生发隐隐错觉,好像隐匿了自己。
日光亭项目“谭英杰:不可靠的叙述者”
日光亭项目“谭英杰:不可靠的叙述者”
艺术家
艺术家
发出声音的录音笔
发出声音的录音笔
局部场景
局部场景
艺术家本着不可靠的原则,充分封堵了几乎一切能够渗入提示的孔道,除了将错就错利用上次展览中某个无心之失给天花膜留下的豁口,给这个人造的光明宇宙投下来自现实的阴影,我们甚至要怀疑此时此地是否仅仅是虚构的存在。毕竟在均匀的日光顶下连影子都付阙如。不过,游戏的答案也毫无遮挡地一并暴露在日光之下,只要不是过分地依靠艺术家的叙事——他在这里的确讲了一个故事,关于浓雾、幻觉和生死,但判断只能由观众自己做出。
泰康空间双展览齐发 引发不一样的展览思考
细节图
细节图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