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美术馆的夏之缤纷,挖掘隐于抽象的活力

图片提供:松美术馆 2019年7月20日 资讯展览
松美术馆入口处
松美术馆入口处
继上半年重磅大展“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后,松美术馆又迎来抽象主题展“隐形于色”,缤纷的色彩打破了北京桑拿天的阴沉。若抛开形式和观念,这大概也是松美术馆迄今为止颜色最“先入为主”的一个展览了,入场的观众无不被其斑斓且层次丰富的色彩所吸引。标题“隐形于色”贴切地描述了这种感受。
从左至右:阿尔敏·莱希亚洲总监张震中、 松美术馆负责人王端、展览策展人尼古拉斯·特瑞布雷(Nicolas Trembley)在展览现场
从左至右:阿尔敏·莱希亚洲总监张震中、 松美术馆负责人王端、展览策展人尼古拉斯·特瑞布雷(Nicolas Trembley)在展览现场
展览由来自瑞士日内瓦的策展人Nicolas Trembley(尼古拉斯·特瑞布雷)策划,13位参展艺术家维维安·斯普林福德(Vivian Springford)、图里·斯梅蒂(Turi Simeti)、金昌烈(Kim Tschang-Yeul)、河钟贤(Ha Chong-Hyun)、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约翰·M·阿姆利德(John M Armleder)、君特·福尔格(Günther Förg)、西尔维·夫拉里(Sylvie Fleury)、安瑟姆·雷尔 (Anselm Reyle)、马克·哈根 (Mark Hagen)、徐渠(Xu Qu)、让-巴蒂斯特·贝尔纳代(Jean-Baptiste Bernadet)、亚历克斯·伊斯雷尔(Alex Israel)均与1997年成立于法国巴黎的阿尔敏.莱西画廊有着合作关系。但他们的名字于中国观众而言,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其中,仅一位中国艺术家徐渠,他带来了三组“货币战争”系列,以世界不同国家的货币图案为元素展开创作实践,两张一组,背对背安装在可移动的支架上,借此构架这些“货币”的流通性。
徐渠作品在松美术馆现场
徐渠作品在松美术馆现场
徐渠《货币战争-新和旧的10元人民币》150×158cm 2015 私人收藏 布面丙烯 © Alex Israel摄影: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 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徐渠《货币战争-新和旧的10元人民币》150×158cm 2015 私人收藏 布面丙烯 © Alex Israel摄影: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 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徐渠《货币战争-新和旧的10元人民币》150×158cm 布面丙烯  2015 私人收藏© Alex Israel 摄影: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 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徐渠《货币战争-新和旧的10元人民币》150×158cm 布面丙烯  2015 私人收藏© Alex Israel 摄影: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 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与徐渠的作品位于同一展厅的是出生于1948年的瑞士艺术家John M Armleder(约翰·M·阿姆利德)。他和徐渠还有过师徒之缘。后者在德国布伦瑞克艺术学院求学时,于2008年参加过John的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John便投身于激浪派运动。1979年凭借其“家具雕塑”蜚声国际。这一成名系列作品《张力》此次亦有展出。此外还有他著名的“倾倒绘画”——在垂直或水平放置的画布上随意倾倒颜料,然后用各种工业材料,如亮片或汽车喷漆加以混合。
瑞士艺术家John M Armleder(约翰·M·阿姆利德)的“倾倒绘画”
瑞士艺术家John M Armleder(约翰·M·阿姆利德)的“倾倒绘画”
瑞士艺术家John M Armleder(约翰·M·阿姆利德)的“家具雕塑”作品《张力》
瑞士艺术家John M Armleder(约翰·M·阿姆利德)的“家具雕塑”作品《张力》
另一位同样涉及现成品的艺术家是来自美国的80后Alex Israel(亚历克斯·伊斯雷尔),也是此次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比起John的外露的材料感,Alex则要内敛得多。他的作品《无题(平面)》中用到的灰泥、木头、吕框架、陶瓷砖等材料都隐藏在温和的色彩渐变之下。常年生活在洛杉矶的Alex是好莱坞造星与流行文化的亲历者,他把自己对流行文化、明星崇拜、快餐消费等的理解,在几个重复的形状上不断变幻色彩,他用复制、光鲜的外形、艳丽的色彩等来讽刺明星效应、娱乐过度消费、快餐式文化等当代社会现象。
亚历克斯·伊斯雷尔《无题(平面)》2013丙烯、灰泥、木头、铝框架、陶瓷砖 243.8×137.2×8.3cm© Alex Israel摄影: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松美术馆展厅
亚历克斯·伊斯雷尔《无题(平面)》2013丙烯、灰泥、木头、铝框架、陶瓷砖 243.8×137.2×8.3cm© Alex Israel摄影: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松美术馆展厅
美国80后艺术家Alex Israel(亚历克斯·伊斯雷尔)的作品《无题(平面)》和Sylvie Fleury(西尔维·夫拉里)的作品右()
美国80后艺术家Alex Israel(亚历克斯·伊斯雷尔)的作品《无题(平面)》和Sylvie Fleury(西尔维·夫拉里)的作品右()
13位参展艺术家中,名声最显赫的莫过于James Turrell(詹姆斯.特瑞尔)。他的作品所占展厅面积也是最大的。此次展出的作品时间跨越50多年,让观众更为全面的了解了这位最擅长运用光的艺术家。分别创作于1967年和1988年的空间投影装置《白色舞蹈》《樱桃》,以及8幅创作于1990年的蚀刻凹版画“第一束光”系列,与我们熟知的James Turrell有着脉络上的一直性。1989年的摄影作品《火山喷气孔与基数空间》、以及2006和2007年的《日月空间》《天文台之眼》则是他在更广义上的地理空间的实验。
詹姆斯·特瑞尔火山系列作品,松美术馆展厅
詹姆斯·特瑞尔火山系列作品,松美术馆展厅
詹姆斯·特瑞尔版画系列作品,松美术馆展厅
詹姆斯·特瑞尔版画系列作品,松美术馆展厅
詹姆斯·特瑞尔《白色舞蹈》1967角投影170×131.5×57cm阿尔敏与伯纳德·鲁伊斯-毕加索艺术基金会收藏© James Turrell摄影:Matt Kroening致谢阿尔敏与伯纳德·鲁伊斯-毕加索基金会,松美术馆展厅
詹姆斯·特瑞尔《白色舞蹈》1967角投影170×131.5×57cm阿尔敏与伯纳德·鲁伊斯-毕加索艺术基金会收藏© James Turrell摄影:Matt Kroening致谢阿尔敏与伯纳德·鲁伊斯-毕加索基金会,松美术馆展厅
詹姆斯·特瑞尔《樱桃》1998空间投影装置 © James Turrell摄影:Florian Holzherr 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詹姆斯·特瑞尔《樱桃》1998空间投影装置 © James Turrell摄影:Florian Holzherr 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出生于1913年的Vivian Springford(维维安·斯普林福德)是此次参展艺术家中年龄最长的一位,她是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女性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她从起初的抽象表现主义转身色域绘画,并于1970年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染色油画手法:用她特有的水墨画技法,使彩色线条晕染扩展成为多层颜色,更具抽象和水洗效果。她的创作主要受东亚艺术和文字——尤其是中国书法、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Vivian Springford(维维安·斯普林福德)的“染色油画”(右三)
Vivian Springford(维维安·斯普林福德)的“染色油画”(右三)
让-巴蒂斯特·贝尔纳代《无题(灰色的天气)》 205×290cm  布面油画 2016 © Jean-Baptiste Bernadet 摄影:Rebecca Finale 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让-巴蒂斯特·贝尔纳代《无题(灰色的天气)》 205×290cm  布面油画 2016 © Jean-Baptiste Bernadet 摄影:Rebecca Finale 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与Vivian的作品置于同一展厅的是法国的70后让-巴蒂斯特·贝尔纳代(Jean-Baptiste Bernadet)。他与前者的作品面貌有着相似之处。但Jean-Baptiste的色彩更为细腻和抒情。另一位作品面貌透出强烈的女性色彩的艺术家是出生于1961年的Sylvie Fleury(西尔维·夫拉里),她用布面丙烯创作的巨大彩妆盘在现场极为醒目。
Sylvie Fleury(西尔维·夫拉里)用布面丙烯创作的巨大彩妆盘
Sylvie Fleury(西尔维·夫拉里)用布面丙烯创作的巨大彩妆盘
除此以外,还有来自韩国的金昌烈和河钟贤两位亚洲抽象领域的先锋。前者带来他四十余年钻研的主题:水滴。两幅作品分别创作于1997和2017。后者作为“单色画”的重要成员,此次展出了三幅“联合”系列作品。1929年出生的图里·斯梅蒂(Turi Simeti)也是一位抽象界的资深前辈,他来自意大利,擅长在画布上创造出类似浮雕的效果,椭圆形图案已成为他最具标志性的符号。
河钟贤系列作品© Ha Chong Hyun – 摄影:Kim Sang-Tae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松美术馆展厅
河钟贤系列作品© Ha Chong Hyun – 摄影:Kim Sang-Tae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松美术馆展厅
河钟贤《联合17-401》 291×218cm 亚麻布、油彩  2017© Ha Chong Hyun – 摄影:Kim Sang-Tae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河钟贤《联合17-401》 291×218cm 亚麻布、油彩  2017© Ha Chong Hyun – 摄影:Kim Sang-Tae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金昌烈《水滴》181.6×229.9×3.2cm 布面油画 1997© Kim Tschang-Yeul 摄影:Matt Kroening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金昌烈《水滴》181.6×229.9×3.2cm 布面油画 1997© Kim Tschang-Yeul 摄影:Matt Kroening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松美术馆展厅
松美术馆展厅
1952年的Günther Förg(君特·福尔格)和1970年的Anselm Reyle(安瑟姆·雷尔)都来自德国。Günther善于从美术史的艺术家中汲取灵感,比此次展出的福尔格的 “网格画”系列以保罗·克利二十世纪30年代的小幅水彩为基础,将其中的细节放大至可观的尺寸。在福尔格晚期的作品中,网格变得愈加随意,甚至让位于近似涂鸦的色块堆砌。同时还展出的他的一件颇具原始意味的青铜雕塑。Anselm则用聚酯箔创造的霓虹般色彩夺目的抽象雕塑。
松美术馆的夏之缤纷,挖掘隐于抽象的活力
松美术馆的夏之缤纷,挖掘隐于抽象的活力
Günther Förg(君特·福尔格)的雕塑和网格画
Günther Förg(君特·福尔格)的雕塑和网格画
“隐形于色”打破了我们对抽象艺术千篇一律的乏味陈见,从媒介、形式、材料、观念方面拓宽了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知,隐形于色,但又不止于色。展览里也发现一处有意思的细节,“无题”大概是全世界抽象艺术家们最青睐的标题了。
 
安瑟姆·雷尔《无题》 176×149×24cm 混合材料、丙烯、玻璃 2017 © Anselm Reyle 摄影:Anselm Reyle Studio 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安瑟姆·雷尔《无题》 176×149×24cm 混合材料、丙烯、玻璃 2017 © Anselm Reyle 摄影:Anselm Reyle Studio 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