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美术馆再起航 “何香凝艺术精品展”“借取与变革”双展开幕

作者:朱赫图片提供:何香凝美术馆 2016年11月20日 资讯展览
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美术馆自1997年开馆,至今建馆已有19年。经过一年多的维修改造,11月18日何香凝美术馆重新对外开放,并开启最新一期的两场展览——“借取与变革”、“何香凝艺术精品展”。
何香凝美术馆新展开幕——“借取与变革”、“何香凝艺术精品展”
何香凝美术馆新展开幕——“借取与变革”、“何香凝艺术精品展”
何香凝在去年初开始维修工程后的再次亮相
何香凝在去年初开始维修工程后的再次亮相
2015年3月,何香凝美术馆启动了维修工程。目的为了解决美术馆的设备、设施的老化和安全隐患,并加强美术馆的研究、展示、教育等基本功能,对馆内的基础设施、设备上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更新改造,对空间采取了优化调整,增加了何香凝文献库、图书馆等研究空间功能,并将公共教育的活动区域与艺术商店、咖啡厅调整至入口中庭的两侧,希望给广大观众提供更适宜参观、鉴赏何香凝的艺术,以及感受当代艺术的环境,加强并提升公众在何香凝美术馆的体验、互动和审美教育。何香凝美术馆距离华侨城地铁站非常近,经过附近的华美术馆,几分钟就走到了何香凝美术馆的门口,外观还保留着原初石砌的样貌,显得非常古朴、素雅,走过引桥便来到美术馆的正门,大厅视野非常开阔,采光也极为出色,吊顶是重新经过精心设计的,让光线可以更柔和的进入馆厅。展览的路径也被重新规划,显得非常合理。在硬件设施更上一层之后,观众更容易将目光投射在展出的作品上。
“借区与变革”展出了11位早期留日艺术家的作品
“借区与变革”展出了11位早期留日艺术家的作品
展厅内的学生认真的临摹大师作品
展厅内的学生认真的临摹大师作品
展馆重新开放,何香凝的艺术作品也重新的被展现在世人面前。“何香凝艺术精品陈列”围绕41件馆藏何香凝书画精品、“毛泽东致何香凝的信”(复制件)、若干何香凝生平历史的文献资料和图片、何香凝汉白玉雕像构成。这批书画作品多数是何香凝生前一直留存在身边的代表之作,也充分展现了她在创作历程中意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展览方式以何香凝书画创作发展脉络为主线,全面呈现何香凝早、中、晚期三个艺术阶段的代表性创作。值此何香凝美术馆维修后重新开放之际,“何香凝艺术精品陈列”将以一个新的展览形态与公众见面,即以1937年“毛泽东致何香凝的信”作为此次陈列展的主旨,在呈现何香凝艺术创作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意在表现何香凝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及苦斗不屈的精神,并以此为设计元素贯穿展览的整体视觉效果。
何香凝 《虎》  26×30cm 水墨绢本 1910
何香凝 《虎》  26×30cm 水墨绢本 1910
何香凝《狮》  63×49cm 设色绢本 1914
何香凝《狮》  63×49cm 设色绢本 1914
何香凝 《高松立海隅》 135×140cm 设色纸本 1960
何香凝 《高松立海隅》 135×140cm 设色纸本 1960
“毛泽东致何香凝的信”,原件现藏于中央档案馆。1937年1月,廖承志平安到达延安。3月,周恩来从延安到杭州与蒋介石商谈国共合作条件,后到上海与何香凝相约晤谈。何香凝取出一套上好的狼毫湖笔、一本自己的画集和一本廖仲恺的《双清词草》,托周恩来转交毛泽东,向他表示问候和谢意。时值“七·七”事变前夕,毛泽东对于何香凝的革命救国言行和苦斗不屈的精神,早已十分景仰,收到她所赠送的礼物后,于1937年6月25日致信何香凝,表示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毛泽东的书法,笔走龙蛇,遒劲有力,在现代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因此,在展陈中复制了毛泽东信笺,以突显这件展品的文献感,同时也将毛泽东书法的艺术性作为展览的一个视觉补充,与何香凝晚年画作中历届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赞美交相辉映。
毛泽东 《延安来信》 书信
毛泽东 《延安来信》 书信
何香凝 《踏梅赏雪》 130×65cm 设色纸本 1940年代
何香凝 《踏梅赏雪》 130×65cm 设色纸本 1940年代
何香凝 《山水》  34×76cm 设色纸本 1929
何香凝 《山水》  34×76cm 设色纸本 1929
除了受到共产党领导阶层的青睐,何香凝更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 ,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早年留日期间,何香凝便在东京结识了孙中山,并和革命青年赵声、秋瑾、黎仲实等来往密切。她和廖仲恺很早就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并为革命而工作。这是何香凝与日本的缘分,而这种缘分也存在于展览“借取与变革”中。
陈树人《淡黄杨柳舞春风》
陈树人《淡黄杨柳舞春风》
陈之佛《迎春》
陈之佛《迎春》
黎雄才《云南曲靖沾益道中》
黎雄才《云南曲靖沾益道中》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线索可以用“留学”来贯穿,它以“留日”为起点,以留欧、留美、留苏等相续接,由留学生们带回的从技巧、方法到观念、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新知”,逐步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美术的生态与格局,从“留学”角度研究中国美术的现代生成,也就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但限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局限,围绕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专题性的展览始终有所欠缺。为此,以“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为专题的展览,即意在探讨20世纪美术留学的经验对中国画探索所造成的影响。考虑到展览规模和研究的深入,展览范围限定在1905-1937年间,有留学日本背景的美术家的中国画改良实践上。
丁衍庸《粉墨登场》
丁衍庸《粉墨登场》
关良《三打白骨精》
关良《三打白骨精》
朱屺瞻《杜鹃花》
朱屺瞻《杜鹃花》
“留学”在1937年之前的留日中始终是一个包含了“游学”的宽泛概念,这一点也适用于“美术留日”。“美术留日”通常以1905年黄辅周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为起点,1905-1923年达到繁盛;1919年一战结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高涨起来后,“美术留欧”逐渐结束“美术留日”一花独放的格局,进入二者平行发展期,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美术留日”“戛然中止”。在1905-1937年间,以东京美术学校为核心的日本近20处美术教育机构接纳了约六百名中国留学生,其中约72人为正式毕业生。中国留日美术生大多选择学习西画,此外对雕塑、建筑、陶瓷、漆艺、图案、美术史、日本画等也均有涉及。他们回国后遍布于各地“新美术”领域,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型初期最重要的开拓者和践行者。
方人定《闲日》
方人定《闲日》
丰子恺《人民的西湖》
丰子恺《人民的西湖》
丰子恺《香稻》
丰子恺《香稻》
受日本画坛“日洋融合”探索的影响,留日的中国美术家中,回国后改画或继续从事中国画的现象,在整个美术留学史上相当突出。这个群体包括黄辅周、何香凝、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郑锦、鲍少游、汪亚尘、朱屺瞻、关良、丰子恺、张善孖、张大千、陈之佛、丁衍庸、髙希舜、方人定、黎雄才、杨善深、黄独峰、黎葛民、谢海燕、林乃干、苏卧农、傅抱石、阳太阳等约26位画家,颇为可观。其中丰子恺、关良、陈之佛、朱屺瞻、傅抱石、丁衍庸和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方人定、黎雄才等11位画家,成就最为显著,他们为20世纪中国画改良实践提供了异彩纷呈的改良方案,做出了探索性的贡献,其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与关注。这次展览试图通过这11位代表性画家的48幅作品的并置,直观地呈现出他们在中国画改良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同时,我们还将“摹借”问题特别提示出来加以探讨,即以这11位画家为代表,反映出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画改良实践对日本的借鉴情况的复杂——与传统中国画渊源颇深的日本南画体系,偏于装饰、甜美、雅致的日本画体系,以及所谓“二手西方”一脉等,所呈现出的日本画坛东西洋融合与杂处的多元状态,直接造成了中国画家“摹借”上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转化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可以说,在他们的风格形成中,对日本的“摹借”是首先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希望借此引起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领域对该问题的重视。 在展览开幕后第二天,举行了由华天雪主持的“借路扶桑:留日画家的中国画改良”学术研讨会,邀请有郎绍君、王中秀、袁宝林、洪再新、杨小彦、朱万章、华天雪、佐藤道信、山梨绘美子、阮圆、吴孟晋、前田环、富泽ケイ爱理子、苏文惠、李超、万新华、蔡涛、张鹏、彭飞、杭春晓、魏祥奇、徐翎、林夏瀚等20余位国内外相关学者就此研究方向撰写了专文。希望在这11位留日画家的中国画改良基础上,适度扩展讨论范围,将“留日”乃至“留学”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个整体现象给予观照与研究。研讨会将有论文集正式出版发行。
傅抱石《山水》
傅抱石《山水》
高剑父《昆仑雨后》
高剑父《昆仑雨后》
高奇峰《猛虎图》
高奇峰《猛虎图》
展览将于2017年3月19日结束,展览期间何香凝美术馆还将配合展览和研讨会,举办一系列的宣传、讲座、推广等公共教育活动,扩展何香凝美术馆维修后开馆系列展览的普及、作用和有效影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