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科技与艺术,呈现澎湃数字文明观,亚洲数字艺术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启幕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邱志杰院长和陈抱阳共同策划。展览以“世界处理器”为主题,以“亚洲话语”为语境,用生动鲜活的数字科技手段深刻诠释亚洲文明和中国文化内涵。展览邀请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32位艺术家及艺术团队,共打造32件数字艺术作品,包含虚拟与现实技术、脑科学、生态艺术、沉浸式空间等,其中有十余位艺术家为时代美术馆的展览创作的全新作品,并首次亮相。





数字文明的发展正在消除许多人类从前难以逾越的界限。“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利用前沿、先锋的数字艺术形式,“打破时间的单向性”,由民族志《山海经》出发,引导观者参与一场穿梭时空的旅行,在虚拟和现实、过去和未来之间,探索、想象充满神秘和未知的数字世界。展览融汇AI、虚拟与现实技术、脑科学、生态艺术、机械装置、沉浸空间等丰富内容,将为观众们展现数字艺术新奇与独特。


二、四大板块 精彩作品 跨界融合科技与艺术
人类的文明进程从未离开过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先进科技与审美想象的结合更是时下艺术界的热点。以此为灵感来源,策展人把“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分为“那里有龙·山海经宇宙和文明视野”,“数字生物·算法文明”,“技术灵知主义”和“进化的迷宫:异形和生物想象”四大板块,探讨文明和宇宙观、生物和异文化想象、人类灵知的演进谱系。


用作品打破不同领域间的界限,在科技、文化与艺术的交叉点上,参展艺术家们运用新科技赋予艺术以新生命,邀请观众们跳出既定的思维框架,在沉浸感强烈的展厅空间中想象数字世界的无限可能。


展览以艺术家王志鸥的作品的点亮以及现场表演作为展览的开幕。这件作品《PROTOTYPE-1》结合激光利用数字影像框架与激光,切分出真实与虚拟的界域。两位舞蹈演员在充满雾气的现场相互摸索,呈现虚实之间的模糊暧昧。字影像框架与激光,切分出真实与虚拟的界域。这一过程犹如生命的镜像:这种由人类亲手创造出的工具,也必将重新塑造人类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