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术馆新展开幕,戴莹“为了忘却的纪念”
2020年7月5日,新展“为了忘却的纪念”在今日美术馆开幕,这是“80后”艺术家戴莹从纽约回国后的首次个展,策展人为孙冬冬。展览标题取自鲁迅作于1933年的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艺术家的意图不仅在于疏通个人情绪的淤积,更是在公共空间里为“所有被遗忘的和无人在乎的”,完成一次祭奠的仪式,奏响最后一首轻柔的安魂曲。因为不能就这样过去,不能就这样悄无声息、空无一物。





展览中两条极为清晰的线索并行——装置与绘画,如果说装置像戴莹的客厅,是她表达对于社会的关注和建立与外部世界连结的区域,那么绘画则更像是她的卧室,是她内心的一个隐秘角落。宣纸上艳丽色彩的宣泄和反复出现的同心圆,是戴莹在现实的一切疮痍和破碎之中希冀寻找的圆满。





从绘画过渡到装置,戴莹如同更换一套语言,虽仍有青涩稚嫩之处,但作品背后的批判精神和悲悯之力本身已足够动人:大多数材料如塑料袋、切割机床、三色布等,即使非常实用,也不过是用后即掷,无人记起,其命运如同许多事,许多人。但戴莹始终希望,不断呼喊,试图唤醒,给所有无名之物、无名之人以仪式感的待遇;给所有被遗忘的,被忽视的,存在过却毫无存在感的人事物以郑重的纪念。夜正长,路也正长,即使只有一人记起,那也是记起,那也是不曾遗忘。



展览中一件名为《国际歌》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一堆破旧塑料袋里埋着朵粉色生日莲花,很像大蛋糕上被抛弃的摆件,虽然花瓣已经破损,但还顽强地传出电子贺卡中生日快乐歌的旋律。这朵塑料花是戴莹在北京的某个工地上捡到的,2017年的冬天,北京刚经历过一轮大拆迁,戴莹在黑桥的工作室也在拆迁范围内,她去建筑工地上找材料,突然听到一阵生日快乐歌,于是徒手从一堆废墟挖出一朵被压烂的粉色塑料花。“可能是某个小朋友在过生日,但他的家就这么被夷为平地了,就顷刻间化作一片废墟了,你能想象那种家没了的感觉吗?”





